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白话,是元代民间和朝廷通行的语言,元人以之入曲调入史籍,以白话入碑文是元代中国碑刻史中的独特之处。全书通过泰定登极诏及追封颜子父母诏、释道二教辩争之白话圣旨、保护道教之白话公文、保护释教之白话公文四部分碑文考证分析了元代白话碑的特点与价值。
公元705年,中国古代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皇——武则天因病去世了。她留下了空无一字的高大石碑,巍峨宏伟,矗立于乾陵的东边。与乾陵的西边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石碑遥相成对,形成合葬一体的格局。唐高宗的石碑上,刻满了丰功伟绩的碑文。一个无字碑,一个满字碑,给世人和后人留下诸多疑问,并引发了褒贬不一、毁誉各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思索。
首都北京,不仅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而且是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历史名城一样,北京地区地上、地下的各种石刻,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地区保存有数以万计的历代石刻,他们是先民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北京的石刻文化。让我们走进北京石刻文化的海洋,领略北京石刻文化的风采神韵吧。
本书是书法家任晓麓遗著。共分三个部分:石鼓文概述考证了石鼓文名称来历、沿革、年代、顺序、内容及摩刻情况;印话则对古玺印的历史、技法、收藏情况等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附录部分收作者生前书法篆刻中部分代表作,基本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成果。
我国的石刻文字,经过商周时千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成熟。所以从秦汉时开始,它在社会上尤其当权的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中已被广泛地使用了,甚至出现了使用石刻文字的*个高潮这些石刻中首先与我们见面的,就是石与摩崖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刻石只是石刻中的一种形式,一个类别,仅仅是指形无定制、内容自由的那种石刻文字。
本书作者曾久居西安碑林,耳濡目染,以二十余年不懈调查与研究之功力,独辟蹊径,精心集结碑林著名碑石凡九通,运用历史学、考古学、金石碑帖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历史线条为经,流变经历与书法艺术及历史价值为纬,阐幽发微,纵横论述,对所选碑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其中绝大部分资料系首次公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全书视野开阔,文图并茂,立论严谨,开合有序。在注重严格学术研究风范之同时,又大胆融入纪实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笔调,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系目前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权威力作。此书可作为相关学术研究者、影视工作者、文学作家以及高校学生并中外游人等普通社会受众案头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国碑文化,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品种繁茂、书刻高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固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碑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极为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巨大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的。而今更是欣欣向荣,益见其盛。《碑》由金冬瑞著。
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对于一些石窟寺洞窟比较密集的地方,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千佛洞”。我国古代石窟寺的兴建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逐渐产生、发展的。常青编著的《石窟寺史话》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石窟寺产生、发展的过程: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寺首先在新疆地区发展起来,具有浓厚的古代龟兹民族风格。十六国时期,以北凉国的凉州为中心,兴起了河西走廊早期的石窟艺术。北魏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将中国石窟寺推向了汉民族化的轨道。北朝晚期与隋代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为初唐佛教艺术高峰的来临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盛唐以后,中国石窟寺开始走向衰落,逐步趋于世俗化。元代以后的藏传喇嘛教艺术,给汉地佛教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石窟寺史话》的系统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窟寺艺术发展的脉络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遗像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龙门石窟》由陈长文编著。
墓志铭是一种碑刻的悼念性文字,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一般用散文体行文,借助墓志,介绍墓主的履历、生平事略,以及思想追求;铭,一般用韵文写成,以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达行文者的悼念和安慰之情。墓志铭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具有一定的文献的价值。本书遴选历代铭文,逐篇解读,逐段注译,并辅以相应的插图,追求文字、插图双叉效果,引导读者对这种文体作概观的阅读和了解。
本书是对北京市延庆县古崖居遗址进行调研及测绘的手资料。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以文字为主,是对古崖居调研的理解和总结。分别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对聚落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古崖居先民的生活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同学们测绘后的感想和心得。第二部分是测绘图。以图片为主兼有文字介绍,是利用测绘图和照片这些视觉信息来描述古崖居。崖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居住空间形态。在中国,人们对这种居住方式了解很少,更不要说研究这种居住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和演变。延庆县古崖居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保存完善的一处先民居住遗址。对它的详细测绘工作有助于相关学科共同研究崖居文化,有助于弥补国内民居研究中这个领域的空白,同时还希望能推动建筑学的地域性研究。后,希望随着本书的出版,能够唤起更
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编着本录旨在为研究宁波之学者提供碑刻文史料之索引,庶畿为编写《宁波金石志》作准备。 二、本录所收碑文均刻碑指石今之沿存者,均为出土于、存于今宁波市行政品域内者。 三、本录所收碑文均为内容与宁波(人、事、物)有关者,碑虽不存然碑文尚存于相关文献中者,一幷收录碑文不全者不收。 四、本录上限力溯早,下限收至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五、本录资料来源为于一阁藏宁波历代旧志、市各级文保所藏之碑石及有关档为、有关档案、历代文献著作,参考文献目录附后。 六、本书有利于科举学校、水利、城垣格梁建筑、军事、寺颧庙会馆、墓志铭及其他等七大类,以类分卷,每卷以时间先后为序。全书共计收录碑刻文2670通。 七、卷首写录有关碑刻影印件,卷末附录为参考文献书目。
石刻古文字,是文物出版社所推出的《中国古文字导读》丛书之一,在简述何谓古代石刻文、主要的释读方法、常用工具书简介的基础上,选取18篇中国古代经典石刻作为石刻释例,首先对所选碑刻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其中重点文字逐一考镜源流,梳理其演变理路,对古文字初学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陈长文编著的《大足石刻》介绍了有关大足石刻的成因及历史、大足石刻的特点及传说、大足石刻典型代表、大足境内其他石刻等历史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