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进一步的补充调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专业水准的笔触,本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图片增补工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和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名胜景区的概况,作者跟随颐和园的历史,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亦散发着人文气息。
此为【作者亲签本】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在内容上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者的一部经典建筑类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此次影印出版,底本选用的是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此本几代建筑学家、版本学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详细考证与校勘,认为其是《营造法式》一书存世的善本。其中多处收录的内容、图样都是其他版本中未见的已佚内容。《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利用新扫描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制版,以上下册精装形式出版,以利广大读者,特别是古建筑方向从业者和古籍爱好者案头查阅。
山西古建筑之多、之美令人目不暇接。这个项目就是解决初识古建者看什么、怎么看这两大问题。本书以山西省发展文化旅游所做的旅游公路规划为主线,按照长城公路、太行公路、黄河公路这三大线及汾河干流沿线布局,从古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浩如烟海的古建筑中,选择其中 有建筑艺术价值的珍品100处,用高清而 观察视角的图片从艺术、构造上梳理出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加以细节呈现。同时书中在每一个大区域开篇,有这些古建筑的分布地图,以及作者进行考察时的行进线路,这给普通游客带来一定的参考实用性。
侯卫东主编的《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多年来在应县木塔所做的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记录。内容包括应县木塔历史变迁、应县木塔现状、应县木塔的检测与监测、应县木塔的保护措施几个主要方面。本书通过实际检测和科学分析,对应县木塔保护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都城之一,近百年来出土了大量半圆瓦当。《燕下都瓦当》作者吴磬军在长期的收藏研究中,通过此书向读者呈现目前所见燕下都瓦当不同纹饰类别的基本风貌。使读者对燕下都瓦当的产生与使用、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具审美观赏性,又具学术研究性。《燕下都瓦当》从“真、奇、美、稀”四个角度考虑,选择一百二十余品,并配以相关的建筑构件,构成该书的主体内容。为我们深入研究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深刻认识燕下都的历史地位以及燕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实物资料。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在内容上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者的一部经典建筑类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此次影印出版,底本选用的是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此本几代建筑学家、版本学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详细考证与校勘,认为其是《营造法式》一书存世的善本。其中多处收录的内容、图样都是其他版本中未见的已佚内容。《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利用新扫描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制版,以上下册精装形式出版,以利广大读者,特别是古建筑方向从业者和古籍爱好者案头查阅。
傅芸子(1902-?)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十年代初回国执教北京大学文学院,同时任职北京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协助溥心主编北平《新生报》副刊《故都文物》,又与其兄傅惜华合作主编《华北日报》副刊《俗文学》主要著作还
本书为2011年"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共收录来自中、德、意、日等国学者的文章32篇,分为"保护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保护篇"集中探讨了龟兹石窟的保护成果,涉及到环境因素、壁画保护等相关内容;"研究篇"则对石窟壁画中的图像、题记以及简牍、造像等内容进行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和分析。
本书为2011年"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共收录来自中、德、意、日等国学者的文章32篇,分为"保护篇"和"研究篇"两大部分。"保护篇"集中探讨了龟兹石窟的保护成果,涉及到环境因素、壁画保护等相关内容;"研究篇"则对石窟壁画中的图像、题记以及简牍、造像等内容进行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和分析。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朝阳北塔同其他中国古代建筑一样,不仅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我向来主张,科研工作是古建筑保护、维修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几乎每一个重大项目的维修工程都要以科学考察研究为先行,保护、维修本身就是一个科研项目。参与朝阳北塔维修工程的组织者、设计施工者和专家学者们,真正是把维修工程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进行的,而且做的非常好。我认为此一工程是古建筑维修与考古、科研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西洋建筑史》系1944年初版《西洋建筑史》的再版。《西洋建筑史》由沈理源先生根据《比较建筑史》第10版西方建筑部分编译而成,是《比较建筑史》迄今为止的惟一中译本。《比较建筑史》自第18版起更名为《弗莱彻建筑史》,目前已印行至第20版。《弗莱彻建筑史》是世界上有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其史料的确切性、内容的广泛性、插图的精致性已成为建筑学术著作的世界典范,被誉为建筑师的“”。《西洋建筑史》保留了《弗莱彻建筑史》第18版前的风格。本次再版,将初版的《本编》、《图版》、《附录》三册合一,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全文采用新式标点;同时,对内容进行了校注,对新旧译法有较大变化者加注说明,对图版质量作了较大的改进,使这一世界建筑史名著更臻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洋建筑史》是研究西方建筑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