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选取的是古代进出福建四条陆路通道上的各个地点,及古道上的关隘亭桥等建筑遗存。这四条线路分别是东线福温古道、北线仙霞分水、西线闽客间关、南线福广通津,曾经是素称 东南山国 的古代福建与外面世界进行物资与信息交流的通道,承载着福建肩挑马驮的交通历史。书中建筑说明部分,由专家细致梳理出古道上各个地点的主要线路与历史形成,而散文部分,则由作家从一个或数个遗存的古建筑出发,追溯漫漫古道漫长历史中的故事遗留与人间冷暖,二者点面结合,勾画出一幅幅福建先民自古以来努力向外探寻生存通道的生动图景。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奇丽瑰宝和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单士元先生故宫 行走 74年,是 故宫学 奠基人和权威大家,被称为 国宝中的国宝 。本书将故宫的营造历程、规模形制、细节寓意等做了权威解读。单先生不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揭示了皇家建筑的历史内涵,还让我们领略了一位世纪学者与故宫的特殊渊源及其治学风貌。本书汇集了单先生毕生研究精华,为读者开启了煌煌故宫之门,让后来者体味绚丽庄严的古代文明和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以外筑城垣为特征,具有行政建制与军事防卫功能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遗存。包括4类39 处古建筑:府县古城 9 个,卫所、水寨、巡检司 17 个,镇村城堡 9 个,炮台4 个。全书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建筑说明部分从专业的角度全面介绍各座城垣的筑城历史与历代沿革及建筑形态特征,散文随笔部分则以轻松好读的笔调,讲述每座城垣背后的历史细节与相关人物故事,二者相辅相成,配以大量古建筑图片,全面展现出福建各类古城的筑城史及在海防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
在《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有着20年考古工作经验的何岁利带领我们涉过时光的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历史上璀璨耀眼的大唐盛世,遇见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从充满腥风血雨的玄武门到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考古故事。你还将看到专业的考古学者如何工作,以及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靠前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明,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的文物流传海外,数以万计价值连城的宝物保存在海外。这些大量古代文化珍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以及研究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把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古代文物,乃至收藏这些文化珍宝的机构介绍给国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此,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特开辟“海外中国文化珍宝探秘书系”,积极承担起出版工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作铺垫,同时,也让国人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风韵。《正仓院》一书利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以及优美的文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圣武时期《正仓院》中保存的中国唐代风格的木构古建筑以及大量唐代的珍贵文物,并结合日本古代历史,反映了日本皇室的生活场面。这些珍宝再现了盛唐文明的风采以及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 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史上具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 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 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 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 刘茜*的这本《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与汉代生死观》从 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 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 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 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 史学价值。 另外, 宇宙空间图式 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 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 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 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
《名人故居博览》是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出版的重要选题,是全国各级政协文史工作部门广泛参与的保护文化遗产工程。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安徽省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秉承大协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征集,认真编写,经数次增补订正,《名人故居博览 安徽卷》终于问世。 本卷收隶的名人故居,大都是各级文保单位,有少数是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少数正在申报文保单位;大都是故居,有少数是纪念馆或是具有纪念性质的专祠、陈列室;另外,还收录了两位年届耄耋的重要名人及其旧居。这样的收录范围,既遵循了《名人故居博览》的征编出版宗旨,也兼顾了安徽的历史特点和实际状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的土楼和堡寨类建筑遗存。此类建筑是古代北方先民南迁历史与福建本土特色民居文化交融衍变的历史产物,是福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全书选取38 个建筑点,兼及各个地域和各种特色风格的土楼与堡寨。书中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的形式,既概述各座土楼与堡寨的建筑年代与背景、建筑形制与结构布局、建筑风格特点等,又以亲近的视角,走入古建筑现场,追溯与楼主堡主密切相关的人生故事与建筑历史细节,从而赋予古老的建筑以温暖动人的人情底色,使建筑立马变得鲜活立体而呈现人文的光辉。
《名人故居博览 北京卷》是按照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协作选题规划中有关《 名人故居博览 征编方案》的要求,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名人与老房子》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征稿、编选的,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选取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北京留下闪光足迹、记录人生重要 关坎 、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和他们的寓所,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以文化名人居多。收录的故居主要集中在原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旧城区,海淀区方面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燕南园。编排时,先按城区顺序分章,每章内按故居主人的出生先后排列。门牌一般使用现在的号码,已经拆迁的或历史建筑仍保留原来的情况,个别地方门牌号不可考的,标注的是胡同的名字。文中所选用的照片,除特别说明
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多年的岁月裹,有一些积极参与博物院初始创办并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博物院的人士。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造诣,使他们也成为人所共仰的[国宝]。单士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单士元先生一九0七年十二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家贫,矢志于学。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逊帝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清点清官物品,单先生当了一名书记,参与到当时的文物点查工作中。一九二五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单先生赓续供职在院,先后在文献馆、图书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故宫博物院建设和新中国文博事业中。一九五六年,单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二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一九八四年任故宫博物院顾问。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官宦府第和典型民居宅第类建筑遗存。福建几次移民迁徙的历史,与宋代以后商贸的兴起,造就了世家大族与商业阶层,形成了各地风格不一、异彩纷呈的府第民宅类建筑。全书选取39个建筑点,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的形式多角度展现每座建筑的历史、艺术与价值。建筑专家从专业的角度细致描摹建筑的精致艺术特征,散文作家则以世间人情的视角揭示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域风格、审美趣味、人文情怀与历史文化内涵,二者相得益彰,完美展现了福建府第民宅类建筑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