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 器物研究 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 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 ,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 行钟 与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为配合城中村减挂钩试点项目 沂南河阳社区 民生工程建设,2013年6月9日至7月26日,山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临沂市、沂南 县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三座清代墓葬,从M1中室 和M3二室棺内发现大量丝绸织物,随即进行了初步清 理。 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 复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和沂南县博物馆联合成立 项目组,对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的纺织品包括帽、 衫、袄、褂、袍、裤、靴、袜、腰带、丝带、被、褥 等。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丝织品文物的显 微结构、花纹图案、服装款式、剪裁工艺等信息进行 了深入分析研究。 这批精美的丝织品款式多样、织造细腻、纹样复 杂,对研究沂南县当地清代望族家族墓地的葬俗、礼 仪、婚姻、服饰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传昌主编的《煌
郴州处在南岭山脉之中,位于湖南省东南面,南面为广东省韶关和清远市,东面紧靠江西省井冈山和赣州市。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古木参天,兼具南北气候带,非常适宜人类生活,发现众多的古遗址和古墓葬。 1955 年和 1959 年在郴州马家坪发现战国墓葬。 1978 年东江水电站建设,省文物工作队在资兴旧市和厚玉发掘 600 多座古墓葬,分春秋、战国、两汉、六朝和唐宋时期。截至 2012 年,郴州文物工作者在市区共发掘战国至明代墓有 700 多座。铜镜多为墓葬中随葬品,已出土有 200 多件铜镜,其他县也有铜镜出土。以郴州铜镜情况看,战国和两汉出土*多,其他时代出土相对较少。为完善本区域内铜镜的发展脉络,书中对征集的铜镜也做搜集和整理,使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郴州铜镜的发展历史。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首次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千载精神真会聚,一朝文物益彰明”。文物不仅是祖先留下的重要遗产,更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 历史、保护历史、传承文明、昭示后人的宝贵财富。 为深入挖掘蔚县文化底蕴,展现数万午历史文明,江 志刚等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特下,在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下,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对全县上万件 馆藏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归类整理、研究鉴定、精选编目,历时一年半时间,《蔚州文物珍藏》一书付梓面 世。全书共分为陶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木器、石器、书画和玉器杂项八大部分,精选新石器时代到 清代的各类文物200余件。采用图录式体例,除了每件文物所附的简要说明文字外,不加任何主观性解说 和点评,图文并茂,客观易懂。 《蔚州文物珍藏》是对蔚县珍贵历史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呈现真实的原则 ,
陈旭麓先生是我国*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理论体系蜚声史坛,学术研究以思辨见长,分析精当,文笔生动。本书选取作者有代表性的十多篇文章,兼顾思想性与可读性原则,内容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进行编排。 作者说: 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因此,要理解这段历史,就不能不依靠思辨以揭示这种复杂性。作者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命题,都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如对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对革命与改良、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等关系的研究,对 中体西用 的历史演变和内在矛盾的阐释,对秘密会党、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 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 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 发掘和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这个命题,其重点是设计研究。我们将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来论证“设计”古已有之,而且中国也早已有之的道理。设计并不是纯粹的舶来品,从而使我们有信心建构当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及其教育体系。 传统器具是个非常宽泛的称谓。从时间上说,可以从上古延续到近现代;从门类上讲,则包含了与衣食住行用相关的所有器物用具。中国是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中国的传统器具浩如烟海,其中凝聚着先阻们的智慧,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宝库。 中国传统造物都有其辉煌的历史并已形成独特的且完整的设计体系。本书以设计为主线,将中国传统器具按生产器具与生活器具两大类排列,本卷遴选20件作品(如河姆渡石斧、铜壶滴漏、筷子等),作案例性分析研究。本书对中国传统
本书既有对古琴、箫等高雅乐器的文化审美,也有对椅、伞、旗袍等生活用具和服饰的古今演绎;从黑白棋子看出中国传统哲学根源,从一片桑叶透视出数千年前先祖的生活,从一把椅子勾勒出国人血性渐失的历史轨迹。
屏风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历史上的意义"在场"并不存留于考古发现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屏风存在的场域、图像、主体身份以及用法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图呈现出其在唐宋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意义变迁。处于内外之间的屏风,透露出历史发展中场域和话语的应合与冲突。初唐之前,屏风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终要承担"无私"的身份。在仪式的场所,它是帝王光辉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内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镜。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会招致历史的苛责。从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视角渗透入屏风内外,他们以诗画构建出一个独我的性灵空间。到南宋以后,由于绘画价值的提升,屏风逐渐丧失了艺术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转而成为生活空间里的一件装饰。然而,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屏风作为性灵承载的意图,他们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
江南明清椅子,是明清家具重要的内容,椅子的研究和整理,是明清家具研究的分类。由于早几年旧椅子被太过分地打磨,使一些明清椅子新旧难分,更有一些商家借机把仿制品当做古家具销售。为了更明确明清椅子原始的品位,何晓道编著的《江南明清椅子》中尽可能地选用古旧明确的明清椅子,没有把打磨过分的椅子收录,避免真假难辨。书中收录的椅子多数是著者的收藏,也有公私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椅子珍品,更有私家收藏的宝贝。清华大学、天一阁博物馆,周巨乐先生、张德和先生、钱江先生、叶芬女士等机构和朋友的支持使书中椅子实例更具代表性。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林欢《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年)》,刘玉文、刘玮《避暑山庄与辛酉政变》、刘辉《欧洲渊源与本土语境》,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八辑。 胡开文是近代以来中国制墨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却因其家支庞杂、分布地域广泛而令人倍感困惑。《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墨品文物的配方、造型、题材、款识等特征入手,将胡开文制墨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