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 器物研究 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 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 ,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 行钟 与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 合理包装 ,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首次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该书运用近年来尤为史学界所重视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试图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恢复古代日常生活的生命气息。从具体的名物考证入手,每一次历史细节的发现,都引领作者看见一片新景致,发现一片新天地。特别是这种历史的细节,被现代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文物,历史文献、古代诗文和绘画图像等三种不同的话语和文本“三证归一”、相证如一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历史冲击力。 收入书中的二十六题,时代从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入手,广泛而深入地考订叙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与此相系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生活情趣的源流发展史。本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古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均是抉微钩觉,以可以落到实处的深入、细致、精微的历史细节,烛照长久以来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展示馆藏文房清供精华,我们分作四德春秋、墨润飞香、纸寿千年、砚田墨海和杂宝诸陈五个单元来陈列文人的书画工具和清供实物。并透过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优雅生活和审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进行创作的高深造诣。让观众体会文人创作艺术品之儒雅,这些文房器具蕴含了中国文人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在展厅中还通过不同文房景观及古人进行书画交流活动的绘画作品再现文人创作的环境。
明代 典型的茶具有炉、盏、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茶具,这些茶具在明代的茶书、诗歌、茶画以及小说戏曲中均有大量的记载和描绘。明代茶具与宫廷、文人以及世俗社会皆发生密切关系,是宫廷生活、文人生活以及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茶具主要由设于景德镇的御器厂生产供应,文人深刻影响了明代茶具的设计。儒、释、道三教均对明代茶具的纹饰、器型和款识产生很大影响。明代文人往往赋予茶具以人格、礼仪、入世以及崇玉等儒家思想观念。明代僧人普遍喜持茶具饮茶,茶具在茶禅一味的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代茶具与道教(道家)的道法自然、隐逸避世和长生神仙等思想皆有密切关系。
《汉字铜元》收录了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五年间四川、甘肃、湖北三个省的军阀及民间铸造的汉字铜元1050枚,包括“官方”和军私铸造的正式行用品、趣味品以及近现代赝品等。汉字铜元分支较多,目录必然冗长复杂,为了一目了然,查阅轻松,《汉字铜元》简化了总目录,设置了分目录和支目录,查阅简单,搜索方便。阅读《汉字铜元》时,建议通篇概览,而后细观,便于理解和口常参考对照。
紫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书系。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林欢《徽墨胡开文研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林欢《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年)》,刘玉文、刘玮《避暑山庄与辛酉政变》、刘辉《欧洲渊源与本土语境》,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八辑。 胡开文是近代以来中国制墨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却因其家支庞杂、分布地域广泛而令人倍感困惑。《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墨品文物的配方、造型、题材、款识等特征入手,将胡开文制墨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究。
《精工细作:北京地区明清家具研究与鉴赏》依托众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可谓网罗大众,而在与家具文物接触上实为欠缺。 笔者曾有幸参观过首都博物馆文物库房中的精品家具,欣赏了保存完好的明式家具珍品以及美妙绝伦的清式螺钿家具珍品,并了解到在目前条件下,首都博物馆仅能展出少量的家具文物,而大部分家具珍品离公开展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除了场地等外在条件外,部分家具本身还需要清洗、修整,家具的资料也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笔者十分推崇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举办的《大美木艺 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展。展览全部以裸展的形式展出,使参观者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与观察。展览所遴选的近百件家具珍品,均为中国明清时期髹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时期的代表。通过这批家具珍品,使
《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由罗卫编著。纵观历史,从秦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续有发生,但建立政权后并铸造发行钱币,则始于北宋李顺的大蜀政权。《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即从大蜀李顺的铸币开始,一直到清代太平天国及金钱会的铸币,均收录在册。作者不仅收录各个时期农民起义军的普通铸币,其中一些凤毛麟角、难以一见的,如北宋淳化、至道年间茶贩王小波、李顺所领导的大蜀政权(建元应运)时所铸的“应运通宝”,明末义军徐寿辉的篆书“天启通宝”,清代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的背为“川、户”字的“大顺通宝”,大西政权用于奖赏有功将士而铸的“西王赏功”,太平天国早期所铸的“天国通宝”等,这些极为罕见的钱币,也都有收藏。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文房用具卷》为文房用具卷。书中所收录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外,尚有笔架、笔筒、镇纸、臂搁等多种器物,而且质地多样,计有玉、石、木、竹、牙等,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附《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中未单独列举。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依据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编纂的一套图集形式的丛书。 这套丛书按文物的质地或使用功能分为25卷:玉器卷、铜器卷、陶瓷器卷、书法卷、绘画卷、造像卷、拓本卷、善本图书卷、钱币卷、漆器卷、家具卷、石刻砖瓦卷、印章卷、鼻烟壶卷、竹木牙角卷、文房用具卷、铜镜卷、兵器卷、乐器卷、印染织绣卷、金银铅锡铁器卷、度量衡钟表仪器卷、玻璃珐琅器卷、甲骨简牍、文书档案卷、邮票邮品卷,包含37大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