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而称为“竹帛”。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原物主要有三批:英国人斯坦因于1908年在敦煌发现的两件帛书;长沙蔡季襄于1942年在长沙获得的著名的楚帛书;湖南省博物馆经科学考古发掘,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大批西汉帛书。《帛书史话》全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帛书概说”,主要介绍帛书的名义、撰抄年代、形制、内容、性质等,其中以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介绍为重点;第二部分“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主要介绍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始末;第三部分“帛书研究综述”,重点概述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帛书史话》作者陈松长。
湖北睡虎地秦简和湖南马王堆汉墓简帛、山东临沂银崔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等文字,形象地说明了秦汉之际汉字的隶变过程。其中,风貌多样的马王堆汉墓简帛,最能诠释西汉初年上承秦篆、下开以隶书为主体的古隶和八分之先河的文字隶变过程。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辛追”,是西汉初年代轪侯“利苍”的夫人,下葬的年代大约在汉景帝中元前后,即公元前一五O年左右。 该墓出土了三一二支竹简。其内容都是随葬器物的名称和数量记录。这类竹简在古代被称为“遣策”,现在我们称之为随葬器物的清单或清册。 这批简的大小尺寸比较一致,每支简长约二七,六厘米,宽约O,七厘米,厚约O,一厘米。每简所书字数不一,基本上是一支简记一类器物的名称和数量,最少的只有两个字,最多的达二五个字。
为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文物出版社推出一批竹简、帛书书法精品,编辑成这套《简帛书法选》。此为郭店楚墓竹简书法系列,以十八篇先秦典籍文献编辑而成,本卷介绍“语丛四”篇。 本文前三章谈人们在言论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简文还运用大量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事物来作比喻,要当权者眼光开阔,任用贤人,广交朋友。这样的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就会像两个运转的车轮,各不妨害,正常向前行使。简文又讲了交友与谋臣的重要性,认为君有谋臣,则国土不会被侵掠。士有谋友,则言谈也会铿锵有力。文中还提以了人才、智谋、时机的重要性,其中以智谋最为可贵。
一、本书著录文献一般按著者生年或成书时间顺序先后排列。对于著者生卒年不详者,根据其进士及第或中举时间先后排列。成书时间和著者生卒年均不详者,则按照著者生活的大致时代,排列于相应卷末,生平事迹难以考证者,则排列于最末卷。 二、有些文献的著者生年较早,而其著述则于后代刊刻,对于这种情况,依然按照著者生年次序进行编排。 三、有些文献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成书于同时,但或存或佚,对于这种情况,则打破常例,将其编排在一起,以便查检。 四、有些文献系后人对前代著述进行增补参定后刊刻,则仍以最早著者的时代进行编排;清人对前代杜诗学文献进行增补参定者,则正常列目。 五、对存佚情况不明的文献,为慎重起见,仍归入“散佚书目”之中备考。 六、疑为同书异名的文献,为使读者便于比较研究,
魏晋以前留下来的书法载体以碑刻为多,刻铸在石头、钟鼎、甲骨、砖瓦等材料上,而真正记录书法家流转多变的运笔状态和锋毫意趣的墨迹作品的艺术价值却是碑刻拓片所无法企及的,近代百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简牍正填
帛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而称为“竹帛”。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原物主要有三批:英国人斯坦因于1908年在敦煌发现的两件帛书;长沙蔡季襄于1942年在长沙获得的著名的楚帛书;湖南省博物馆经科学考古发掘,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大批西汉帛书。《帛书史话》全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帛书概说”,主要介绍帛书的名义、撰抄年代、形制、内容、性质等,其中以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介绍为重点;第二部分“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主要介绍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始末;第三部分“帛书研究综述”,重点概述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帛书史话》作者陈松长。
《高校社科文库·图释甲骨文(甲骨文拓片蕴意的形象化解释)》从《甲骨文合集》中选取了代表性甲骨刻辞40多片,加以图释,内容涵盖有关干支、动物、四方、祭祀、农猎、天象、战争、生育等方面,对这些拓片中的方字进行了翻译,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每片甲骨有拓本、草摹本、释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介绍了甲骨文的基础知识,
一九九三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簡牘書法,風格各異、儀態萬千。有的自然率真、天趣盎然,有的渾厚樸茂、敦實古雅,有的風致灑脱、恣肆無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春秋戰國經秦漠後又至魏晉,國家分分合合,文化碰撞交融。這段歷史
1972年春天,在山东省临沂市城南的银雀山上,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和湮没遁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真本同时出土,使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顿然冰释,并为这两部兵书的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本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如姜子牙、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越王勾践、西施、鬼谷子、孙膑、庞涓等人的人生轨迹,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商周春秋时期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嗟叹不已。
人类文明史上最悠久、最辉煌的中国古文明不仅见证于长城故宫、兵马俑、唐三彩,更被甲骨铭文、竹简、帛书所忠实记录。本书回顾了中国出土文献的发现历程,尤其着重介绍了轰动世界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再现这些文献背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的灿烂文明。本书还提供了一直到2000年10月为止有关出土文献的最新讯息,其中包括上海博物馆购自香港的战国竹简、湖南慈利楚简、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等 ,内容关系到《诗经》、《周易》、《归藏》、《逸周书》等重要典籍。这些新出土文献将会令世界再次震惊!
%26nbsp;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
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物产丰饶。而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众多美景中不可错过的一个亮点,她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七朝古都的历史使其独具时间的厚重与文化的凝重,而在迈向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北京正在逐步地融入世界的大舞台。这个城市,古老与现代交织,文明与进步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