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部 沈阳故宫 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后,就开始大规模地修建他的宫殿,但可惜的是,宫殿还没有建成他就撒手人寰。皇太极继位后,花费了了六年的时间重建沈阳都城,从城垣到城市布局,从皇宫到城内建筑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而沈阳,也在皇太极的入关野心中更名为“盛京”。 第二部 北京故宫 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 顺治元年,顺治皇帝和一千皇室成员进入了明代统治者们的居住地——紫禁城。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历经十四年,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朝统治者给自己建造的宫城。紫禁城经过明清两代统治者的不断改建,修缮与扩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辉煌面貌。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清代的10位皇帝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后,这里成为了“故”宫。现在,我们在这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在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人类文明的杰作。这些人类文明杰作既包括了如繁星般点缀在华夏大地上的那些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也包括曾深藏于皇宫大内和豪宅深院的那些小巧玲珑的国粹精品,书画文玩。它们历经沧桑、几经浩劫留传至今,都已是弥足珍贵,使人需仰视而得见。它们是我们民族兴衷荣辱的实物见证,既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光荣与梦想、也烙印了我们民族的屈辱与迷茫。保护、传承这些历史文物,普及文物知识、历史知识,是当今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文物背后的故事1:新首博专辑》辑是新首博专辑。首都博物馆不12万种文物珍品,还收藏大量的故事,几乎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历史不仅是记载在史册上的一段段文字,也是
《敦煌壁画飞天百图》是中国画线描系列中的一本。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本书作者崔贺队将收集到的飞天资料整理成线描,并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以供美术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古玉器的收藏已相当普遍和热门。收藏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真古玉器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古于市场上,仿古玉器的数量已远远大于真古玉器,甚至在不少城市的古玩市场上几乎无一件明清真古玉器,而部分所谓的真古玉器,其实是一些高仿古玉器,已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本书收集大量的民间较常见的专项真古玉器,有系统地加以介绍。让读者从不同年代、不用形制上去了解、掌握一些古玉器基本器型、工艺和时代风格,并且尽量让读者自己去细品书中每一件真古玉的特征,了解各年代的器型、工艺、沁色、人物神态等。悟出书中真古玉器有哪些共同之点,而仿古玉器又有哪些共同之点。
本书是继《国宝72》之后,又一本读者走进中华文明殿堂的鉴赏性读物,书中图文介绍的有:西周窖藏青铜器,秦始皇墓及两汉的出土文物,北周安伽墓石雕艺术,隋唐五代出土文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珍宝等,林林总总达219件。凝眸观赏,令人感叹国宝器物的美轮美奂,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山河多黄金:甘肃文物启示录》作为一本以甘肃文物为写作对象的著作,以不同于以往此类专业写作的文学笔法,将本属于考古、历史研究的内容,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将遥远的甚或锈迹斑斑负载了太多历史内容的文物,用个人感受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报告,让读者对甘肃的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并且由此获得一种特殊的视觉感知。
《寻宝手册》包括寻宝步,地图与地形图的正确使用,宝藏还是“小珍宝”,寻宝计划,地点搜寻,在崇山峻岭中寻宝等内容。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佛教是世界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于中国本土的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器用等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文物不仅体现了佛教自身的发展,更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本书按照时代脉络,结合社会政治、文化及佛教发展背景,对遗存较为丰富的石窟寺、塔及经幢、可移动造像、法器等佛教文物在中国的现存及发展状况作了详尽介绍,揭示了上述物质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与丰富内涵。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科普面对面:考古发现与文物之美(科技与艺术篇)》,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