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把火药制成兵器用于军事,中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面。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明清以后,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研制和发展却陷入停滞,反而大大落后于欧美各国。 本书作者在广泛查证史料、吸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各类火药、火器的产生时间、研制工艺、使用状况、理论著述,以及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东渐和兴盛衰落等重大问题,对有争论的学术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弥补了在我国相对薄弱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尤其是火药火器史研究上的不足。
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本书包括:辉煌冬宫,“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博物馆管理,“雅初”、“印龛”、“观复斋”,太远出土春秋吴国铜器及相关问题等等。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丝绸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
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裔以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让今人惊叹的辉煌文明,在先民众多的智慧结晶中,古代车马作为人们早期代步、载物的工具,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代车马制造的精湛技艺,到古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从先秦时期等级森严的车马制度,到秦朝实施“车同轨”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路探寻古代文明的遗迹,去聆听那来自遥远时代真实的回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石核和燧石叶;石镞;石斧;石印章;玉雕板;玻璃串珠项链;宝石和玻璃饰珠等。
在美洲的土著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讲述,他们的祖先在世上留下了十三块和真人头骨一般大小的会说话、能唱歌的水晶头骨。他们坚定地相信着,这些祖先留下的头骨中蕴含着有关人类起源、发展和死亡的重要信息,甚至还能帮助人类解决许许多多未解之谜。 根据传说中的记载,当人类终有把这十三块水晶头骨发现,并且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这些神奇的头骨将会为人类破解那些被深藏的秘密…… 最初的时候,作者也仅仅把这个传说当成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并没有在意。直到20世纪初,当真的有一颗水晶头骨在古玛雅废墟中被发现以后,他们才忽然开始相信,也许真的存在这样神奇的头骨。而当另外几块头骨陆续被发现,他们意识到了这个事件的价值,于是立刻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在逐步深入的调查过程中,本书作者
黄埔终将要完成自己的涅槃。由此它将拥有一段完全的历史。它也将由此定格,开始凝固,终物化。它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后地定格在不才如我的手掌中。 那么,如果,您知道黄埔;如果,您想知道黄埔;如果,您想真切地看看黄埔…… 请跟我来。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修订版)》介绍了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唐代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碑上刻的字,是欧阳询写的。欧阳询,字信本,湖南临湘人,唐代初期名的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一般人又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时欧阳询的书法就已经很出名,到了唐代,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弘文馆教授过书法。欧阳询早期学*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摩,刻苦钻研。后来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刻书体,同时吸取了当时一些书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
本书从不同的侧面,披露了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带你走进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是对阿克苏博物馆全面概要的介绍,分为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部分。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使我们了解阿克苏地区的历史、民族民俗及文化。《带你走进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图文并茂,受众广泛,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
猛龙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碑阳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十二列,镌刻立碑官吏姓名。额题正书,阴文十二字。碑文记载 猛龙 郡太守时的政绩。原碑现 东曲阜孔庙碑 列馆。 此碑书法俊秀刚健,开唐欧阳询、虞世南 先导,而额书尤险劲, 为北魏碑书难得 笔。清代 世臣、康有为等都赞赏此碑 能造 ,不可名言。 实上爨龙颜 奇古,比 碑 瘦硬,李超、杨大眼 峻整,南碑 气韵, 猛龙碑都兼而有 。其姿态翩翩,秀 溢洋,结构 能,格调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