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
该书以中国测绘科技馆地图厅的展览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地图和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的形式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疆域变迁与地图的发展。书中精选了历史上的一些优秀地图作品,简要地介绍了历史上的地图代表人物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测绘水平。书中还用少量篇幅展示了各朝代的历史、测绘大事记。是一本快速了解中国疆域变迁及地图发展历史的科普读物。 书中地图、图片精美,文字简洁,色彩搭配和谐,令读者赏心悦目。 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较广,既可通过新华书店发行,也可进入图书馆馆配系统,还可以进入“农家书屋”。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
该书通过《拜春》《消夏》《护秋》《贺冬》四大篇章,按时序较全面地梳理和描述了苏州古今主要的民间风俗,既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以及除夕等大节俗,还介绍了接路头、拜天公、赛猛将、轧神仙、浴佛、翻经晒书、雨中赏荷、盂兰盆会、围炉闲话、腊八施粥、灶君上天等小节俗,也呈现了文人雅集、开蚕党、寻梅、斗草、扫晴娘、卖凉冰、虎丘曲会、斗蟋蟀、祭旗纛、舂米、烧畲田、卖痴呆等旧节俗,并配以古典与现代的插图,翔实而精美。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 本书为迄今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臧励龢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精)》分 为古地名、旧地名和今地名三大部分,古地名收列 1912年以前古代存在的郡、州、府、路、县及古地区 、古山、古水、古桥、古镇等有关自然地名和人文地 名。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旧地名 收列1912年以后设立,后又撤销的旧县、旧市、旧区 和旧地区名。由中国地图出版社负责编写。 全书分检字、辞典、遗补、附录、索引、索引说 明等六部分。上起远古,下迄现代。又可分为地理志 、历代疆域、群山、水道、名城、铁路、矿山、地名 、村镇等。在1982年版本,页数共计1500字。
本书的*卷写北京城建筑的“象天法地”,以古城建筑、天神地祇坛庙遗迹为主,配以相关的天文、星象实拍图片,以为“天”卷;第二至四卷,写京畿地理山川的前世今生,配以实拍地理景观图片,以为“地”卷;第五卷主要写北京地区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历史上的民族构成,配以历史遗迹实拍图片,以为“人”卷;自第六卷开始,则按历史年代划分,以京畿内地理、历史人文遗迹景观为索引,发掘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民俗、神话、传说、故事等文化内涵。书中的篇什都各自成章,是为一套碎片化的历史读物。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本书力图用最性情、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苏州风物,把最苏州的一面呈现给来苏游客,为游客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苏州的新窗口。
本书是对海内外现存清代京杭大运河舆图的较系统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调查、整理”体现为:弄清运河图藏图机构、收藏路径、图幅保存状况,并进行分类和编目。“研究”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研究单幅运河图图幅内容、表现年代、图幅价值、版本源流等问题;二是探讨不同类型运河图的特征、背景等,并归纳总结运河图绘制内容的时空差异及成因;三是发掘运河图图像史料的价值,进行图史互证、以图证史的研究尝试。总之,这本“图书”是对中国古地图中类型图研究的新探索,也力图为京杭大运河史研究提供新史料和新思路。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而庞杂,是研究上古社会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校勘、注疏者不乏其人。 本书作者马来西亚华裔丁振宗先生,将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山海经》研究之中,提出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山海经》,“让它脱离荒诞的神话,明了主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且(若被证实)纪正被误解的中国古代历史”。
本书作者约翰·濮兰德(1863—1945年)曾经在中国担任海关官员,是赫德的机要秘书,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同时,他也曾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走访和游历中国,并就一些问题对李鸿章进行过采访。具备了这样的一些身份,濮兰德撰写《李鸿章传》一书就应该让人感到有较高的可信度。当前,李鸿章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多但同时又争议频生,有些重要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因此,出自李鸿章同时代的异国之人的资料当显珍贵,故而,当天津人民出版社把这本原著交由我翻译的时候,我便欣然领命,决心下工夫完成这个任务,以便使当今更多的普通读者和有关研究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再次对李鸿章进行了解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可以说,该书的特点是能够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