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万里、曾培炎、陈锦华等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亲历者真情讲述 本书精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对万里、陈锦华、谷牧、龚育之、刘鸿儒、曾培炎、徐匡迪、龙新民等约60位老领导、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审判 四人帮 台前幕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前前后后、中美建交始末、邓小平南方谈话细节、独生子女政策的由来等。书中所有文章均为亲历者第一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位。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口述历史、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多年间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始末,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新中国历史的老领导、老同志追忆细节,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本书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主编,收录了陈锦华、王立诚、阎明复、邓力群、苏维民、李雪峰、熊向晖等50余老领导、老同志的回忆录、口述历史,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
本书讲述了朴永馨教授以高昂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北师大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在特殊教育领域赢得了崇高地位。他曾经主持或参与了多种基础教育课程或计划的制订工作,为建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编选20世纪出版的、对当时史学发展或对其后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即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者。?本书共由《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第二部分共收
口述史学(oral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这是一本集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手册,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准确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从业者避开陷阱和错误。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细致入微和富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答案。全新修订的第3版,引导读者把握数字技术时代给口述历史带来的机遇,也为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本书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叶嘉莹、白先勇口述的《各在天一涯》收录作者与叶嘉莹、林文月、金耀基、王赓武、傅申、王汎森等二十位海外及港台知识人的系列谈话文字,话题不拘一格,但各有新鲜的内容、新鲜的观点。一问一答间,受访者的修养和学识、思考与情怀,也浮现于纸上。
《青云志:顺德青云儿教院口述史研究:1941-1945》以顺德青云□□教养院(1941-1945)为核心,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同盟会元老周之贞于抗战时期在家乡顺德倡办义学、为国之未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实践进行研究。作者在广州、顺德、四会、香港和旧金山访问了27位青云儿教院当年的学生及其家属、后人,收集整理青云儿教院的学员收藏的校史资料,记录儿教院办学过程、生活学习样貌的手书、画稿等,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专题片。以史料为基础,作者试图去理解周之贞及其创办义学的实践活动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社会史钩沉、民族志描述和口述□□的方式,挖掘□□事件背后的乡邦精神。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直面黑暗,为真实的历史发声,数百位日本亲历者首度公开血腥残酷的战争经历。 二战中,日本对亚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创伤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终都对战争的根源、过程、代价以及后果避而不谈,更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为何会如此?而与之相反,被拖入战争深渊的日本平民,在数十年后回顾那场战争时,用得更多的词是难以启齿、不堪直面? 本书堪称一部开创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 F.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本土的战争亲历者,参考众多未曾公开的信件、遗嘱、日记、军用笔记、政府档案等,力图重现战争全貌,并首度公开当今日本人回忆 二战 时的矛盾心态。本书的受访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社会的演变之迹,把握未来的前行方向。历史中蕴含有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哲理和智慧,这是它具有长久魅力的原因之所在。遗憾的是,过去的专门史书规模太过浩繁,文字贪芋艰深,而今人的研究成果又学究气过浓,使那些真心喜爱历史的人们对它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所以,历史大众化和通俗化就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反过来,历史学人因而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已经有很多人在向这方面努力,而本书的编写仍是一种尝试。本书遴选了300则古今中外的历史疑案,既注意一定的细节描述以强化趣味性,更注重严肃的分析论证以加重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不是本书作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包含了许许多多历史学人的心血,作者在这里所做的仅仅是把它们汇编于一编。当然,历史早已蒙上了厚重的尘埃,历史学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