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 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本书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 1948 1954 年之间创作完成。全书从 1919 年的《凡尔赛合约》开始一直写到 1945 年《波茨坦宣言》二战结束,既有对战争的原因、经过的描写,又有战争过程细节的再现;既有重大国际事件的叙述,又有战争中各国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是研究二战的重要史料。
本书是一部由谢雪萍口述、朱洪海撰稿的口述历史作品。谢雪萍18岁奔赴延安,是开国少将张学思的夫人,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妹。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谢雪萍奔赴延安与张学思相识相爱,1940年,随张学思率领的 东干队 奔赴冀中前线,亲历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以真实经历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第二,张作霖以及张学良时期的张氏家族状况。第三,对张学良的记述和回忆,尤其谢雪萍曾经两次去夏威夷面见张学良,有关晚年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书后扫码欣赏《在太行山上》,由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唱!
刺杀孙传芳的传奇女性施剑翘、追随司徒雷登44年的傅泾波、亲历过东京大审判的高文彬、被淡忘的 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守候敦煌60年的绘画大师常书鸿 这些近现代人物,穿越历史的烟尘,在李菁的笔下复活,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达着难以言喻的感动。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极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zui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
《邹逸麟口述历史》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挚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原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原副主
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著资深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林丙义在这部人生经历和学术事业的回顾中,作者以他在揭开 文革 序幕的《海瑞罢官》讨论中如何被引蛇出洞,撰文批驳姚文元 导火 之作,致遭长期迫害的亲身经历,为沉重的历史课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以其行业特征明显的经历和交往,写照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片断;更通过四十年历史教学实践的回顾,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写在政治和思想潮汐间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使人在时空经纬的起承转合间,感知正直的知识分子曲折的道路和人生的价值。
《苏联的命运》包含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命运的深刻思索,全书分三个部分,*篇 捍卫改革 ,揭露 八月事件 的内幕,为新思维、公开化、民主化等改革政策辩护;第二篇 俄罗斯往何处去? ,记录叶利钦执政的1990年代,展现休克疗法、炮打白宫、车臣战争、卢布危机等重大事件背后的幕后较量;第三篇 令人忧虑的新世界 ,探讨恐怖主义、核扩散、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剖析了普京的领导制度。戈尔巴乔夫呼吁开展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改革,尤其高度赞赏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此外,他在书中回顾了与叶利钦、普京、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里根、撒切尔夫人、科尔等众多政要名人的交往,本书另收录了47张珍贵历史照片。
因偶然机缘接触到中国“慰安妇”的线索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历两年时间,奔波万里,寻找到现幸存于世的27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以女性特有的悲悯和关爱,取得这些沉默多年的受害者的信任,让她们开口,讲述个人在那场战争中屈辱的经历和战后艰辛的人生,留下难得的历史证言。由于作者作家的深厚素养,使得本书不同于历史研究者留下的资料,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实报告。难得的是,作者还为每一位幸存者都留下了极宝贵的照片,更让本书既有历史的叙述,又有现实的镜头展现,给人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本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 铁匠。展现了铁匠们的匠心独运,展示了大量铁匠打造出来的工具,展现铁匠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全书分铁匠工具、铁匠作品、铁匠故事、
本书是《旧区小店: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的姊妹篇,是由对位于澳门旧区的二十多家小店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这些小店有电器行、理发室、戏院、钟表行等。本书图文并茂,鲜活地展现了澳门旧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些小店的新旧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在《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国民党将领劳声寰先生口述了其亲历的北伐、抗战、国共内战详情。 《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之一,由黄嘉谟、陈存恭访问、纪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为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 之一,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 士多 (store)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 位 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 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历时四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访问并整理成书 往返京滇,走访顾方舟先生多位亲友,以求全景呈现历史 ◎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国土沦陷,亲身感受亡国奴的屈辱。 ◎ 四十年代,依从母亲心愿,学医以谋生,受进步师生影响,转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 ◎ 五十年代,肩负祖国重望,成为首批留苏学生,一去四载,刻苦钻研病毒学。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临危受命,再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方案,依据国情,提出活疫苗技术路线。 ◎ 六十年代,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 成功研制
被誉为 万婴之母 的林巧稚,是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关于林巧稚,已有多种传记和文学作品面世。本书不同于此前的林巧稚个人传记,而是把重心聚焦到林巧稚家族。林巧稚家族自康熙年间从泉州南安迁至厦门,家族中人才辈出,声名显赫,在厦门文化世家的发展中颇具典型性。本书由林巧稚族人口述,侧重于讲述林氏祖籍、概况;家族兴起;以林巧稚、林心铿、林嘉禾等为代表的家族成员往事,披露鲜为人知的细节。
在美国的 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本书是董鼎山先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终老,叙述得非常详尽,对现代学人有非常大的启示。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历者口述史 丛书之一。丛书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者及亲历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访谈记录,鲜活而生动地呈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动态过程。刘魁立是我国民间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专著若干,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本书真实记录刘魁立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示其对非遗保护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理念。语言平实、细节生动,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