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晚清时期,中国动荡不安。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李鸿章正是应运而生,他的出现为大清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一叶孤舟,在浩大的历史乱流中辗转腾挪,为清朝末世探索方向。 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外国侵略者强势闯入,不遗余力地侵蚀中国,急速扩张;不久,太平天国成立,农民起义军积极开战,迅速拿下了清国版图的半壁江山,捻军也从旁协助,使得清政府火烧额头。如此一来,清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数次面临灭亡的威胁,李鸿章用自己的努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延缓了清朝衰微的速度。 本书讲述了李鸿章少年时代步入仕途,镇压太平军、捻军,组建淮军、北洋水师,开办洋务运动,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周旋直至死亡的一生。 在书中,你能看到他仕途中的心理活动,他企图用先进的思想和行动唤醒中国这条沉
清末哪个人有影响力?相信很多人会选择曾国藩。他既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又是一个充满非议的人,很多人研究他、学习他,也有很多人骂他、斥责他。有人称他为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屠夫。 曾国藩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外有西方列强,内有太平天国,而清朝已经处于腐朽崩溃的边缘。曾国藩为维护清朝统治,以一个文官的身份,依靠朋友、亲戚、师生的关系,创建了湘军。这支地方武装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取代清朝正规军,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主力。曾国藩苦战十一年,终于剿灭了太平军。曾国藩对于清朝的作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若不是曾国藩,清朝的灭亡可能要提前半个世纪。 曾国藩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开明官员,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他办近代工业,他让人翻译外国书籍,他派遣了中国批留学生。这些在当时其他官员看
韩朝建著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抵御外侮中华英豪传奇丛书》共十一个章节,以时间为线,用轻松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中国历 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从少年成才,家风严谨,写到初涉军务,作战连捷,到后来晚年回乡,英明永存,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戚继光英勇光辉,保家卫国的一生,使读者体会他“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深刻含义。作品占有资料丰富,写作严谨而不失生动,可读性很强。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爱国主义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未来优秀军官”。 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英勇作战,曾三次受伤,在凡尔登战役中一度被误认为已阵亡。二战期间,当法国政府准备同德国谈判停战时,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此后,他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当选的总统。1968年5月由学生和工人发动的叛乱,动摇了戴高乐的领导地位。1969年4月,戴高乐在公民投票失败后辞职。之后他隐居在科龙贝双教堂村,直至1970年11月9日去世。
1995年11月4日晚,正是欢度周末的好时光。可对整个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尤其是以色列和阿拉伯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周末。正是这天晚上,缔造巴以和平的领导人之一,号称和平斗士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全世界震惊了,他那轰轰烈烈而又令人心碎的一生,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为他悲哀,为他流泪,为他祈祷,祝愿他在天之灵安详。 一只和平鸽就这么被枪杀了,一个和平的斗士就随着那野蛮、罪恶的几声枪响而倒下了。但是,拉宾为中东和平鞠躬尽瘁的高大身影,并没有在人们心中倒下,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玛格丽特·撒切尔玛格丽特·撒切尔作为“铁娘子”早已闻名于世。她自强、自立的心路历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然而,作为女人,她也有女性共有的精细和温柔乃至柔弱的一面。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诞生于英格兰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首任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究竟是如何在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作支撑的情况下,仅凭自我奋斗,一步步地攀登上了英国的权力金字塔尖的;她又是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事业与家庭兼顾的超人的,想者是亟欲解开这一神奇的谜吧?本书将乐于为此提供谜底。
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长的一位君主。开创了大英帝国统御七海、国运昌盛的黄金时代。她坚决、独立,亦将责任、良知、道德和坚定具体实践,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象征。翻开历史,大概找不出像维多利亚这样的女人,即如此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女王的职责,有如此平凡地拥有了一个女人的幸福。... 正如我在引言中所提到的那样,维多利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惟其复杂,给我在写作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在对维多利亚这个复杂人物的把握方面背定存在着不少偏颇之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隔膜更增加了我在努力去贴近维多利亚及其国度与时代的力不从心之感。这一点,我相信每位读者朋友在阅读时不难觉察,在此,我也敬请读者朋友的批评与指正。
《吕不韦:成功的商人》为《书立方·人物传奇》系列丛书其中一本,由卢东杰编著。自古窃钩者死窃国者侯,商人吕不韦乎居奇货,靠着一本万利的经营理念,做了全天下*的一笔买卖,他也因此封侯拜相、权倾天下,岂料祸福难料……
列夫·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时期著名政治家,列宁亲密的战友,红军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所谓“托派份子”首领。1917年8月,担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 由于和斯大林政见不合,受到迫害,被苏共宣布为叛徒、卖国贼,终亡命天涯:在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1938年在巴黎组织第四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党),反对第三国际。1940年被暗杀于墨西哥城。 他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广泛的,不但在苏联共产党内部,而且世界各国共产党内也有人支持他的观点。然而,在可以以思想和言论定罪的不民主的专制统治下,他的观点成为了对他人进行政治斗争、政治迫害的辫子。 他在著作《不断革命》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伟大的总统。 林肯 1809 年 2 月 12 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县霍尔以南 3 英里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9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 1830 年,林肯一家迁居伊利诺斯州,在那里他次发表了政治演说。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
本书作者曾任周恩来总理的专职保健医师逾十年之久,而那十年恰恰是“史无前例”的年代。十年间作者与周恩来总理朝夕相处,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亲眼目睹了周恩来在“文革”十年中的工作、生活情况。作者运用大量的手材料,详述周恩来支持邓小平复出、为保陈毅心绞痛发作、以自己独特方式与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余震危险视察地震灾区……,同时介绍了周恩来晚年的生活、身体、精神状态以及周恩来逝世后骨灰处理的情况等。
这本回忆录是为那些即将跨进2000年的现代人而写的。一些生活的片断,哪怕是苦涩的回忆,若不落笔成书,将永远在历史中消失,如过眼烟云,无影无踪。而当我独自守着一张张稿纸,又不能不考虑这些手稿的命运,在读者的印象里,生命短促、时不待人。往事稍纵即逝,它将从我们封闭的门前匆匆而过,它是不会叩门的。
诸葛亮,男,汉族,户籍地: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沂南一带。生于181年,于234年与世长辞。 在史书上,诸葛亮并非以胜利者的身份而名扬后世。然而他的君王敬重他,他的同事爱戴他,他的人民怀念他,不论盟友还是敌人,都对他的人品和才智赞不绝口,甚至可以说:“他或许一生有很多的敌人,但绝没有一个私敌。” 诸葛亮生于山东,流离江南,躬耕南阳,安治西蜀。其后,为了国家的一统,为守托孤之承诺,他剑指中原,誓不偏安。走过南,他亲临一线,穿越南中不毛之地的瘴气和密林,平定和安抚叛乱的少数民族势力;闯过北,他指挥若定,在北地的敌对国曹魏地界上进退如风,打得敌军龟缩不出,任汉军来去自如。
19世纪,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内有民众起义外有强敌人侵的晚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一度独领风骚的当数“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章太炎语)的一位汉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乳名宽一,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其祖父曾王屏善于经营,以“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作为治家的信条,教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必须有倔强之气。其父亲曾麟书是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自小对曾国藩进行严格的督导和训练。1833年,饱读《四书》、《五经》的曾国藩考中秀才后,进人湖南学府——长沙岳麓书院学习,第二年考取乡试举人。1838年,他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名列三甲,改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