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最早是“皇”和“帝”的合称,分别为两个称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将“皇”、“帝”两个人间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自此以后,皇帝一词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的专称。皇帝是中国历重要的人物,了解皇帝们的活动,对了解中国封建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善从编著的这本《中国皇帝全传(白金版)》汇集了历朝历代四百多位皇帝的传记,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对于其中一些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叙述较详,而一些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兼顾。《中国皇帝全传(白金版)》的编写,以史实为主,其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稗史的记载;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每位皇帝独立成传,既
读中国近代史,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读李鸿章传,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李鸿章一如霍光不学无术,又像诸葛亮身兼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与曾国藩犹如管仲之于鲍叔,韩信之萧何;更有甚者,把他比做梅特涅、俾斯麦、伊腾博文。 染启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又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本书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 曾纪泽,系曾国藩子,字劼刚,号梦瞻,湖南双峰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生于荷叶黄金堂。自幼严受家训,课读经史;稍长,博览群书.尤爱屈原《离骚》。咸丰年间,或随父出走京师、军营,或在家笃学,广泛涉猎西欧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他还刻苦攻读外语,懂数国文字,尤通英文。同治五年(1866)。湘乡倡修县志,各界人士荐举曾纪泽纂修。曾国藩得知急书制止。他严尊父训,辞去纂修职名,但仍极力举贤荐能,多方筹措经费,为纂修《湘乡县志》出力甚多。 同治九年(1870)春,曾纪泽由二品荫生赴京引见,补户部员外郎。同治十一年春父逝,回湘守丧。光绪二年(1876)冬复入京,被袭封一等毅勇候爵,光绪四年七月,出任英、法等国钦差大臣。十月,
这套丛书选取了六位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张居正、和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这六位人物分别在自己的人生和时代中对为人处事、沟通技巧、事业经营、心灵调节方面有自己的独到心得。这六部传记针对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详细介绍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和所面临政治、历史环境,以细腻笔法、翔实史料揭秘他们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何面对人情世故的刁难,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实现成功;全方位记录他们面对领导、下属、同事、家人、朋友、对手时精妙的沟通技巧和他们在事业上的管理经营秘诀;细微剖析他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纠结中如何调节内心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总之,它们将告诉你这六位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达到人生*的所有细枝末节
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 全集 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深远、*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 家书 ,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将原文译文对照编排,并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宜于收藏。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钟表的际遇是幸运的。自从明朝末年进八中国宫廷,里帝们便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竭力搜罗、制作、收藏,使得自鸣钟表几乎充斥于皇宫的各个角落。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仍珍藏着近千件钟表精品,为我们认识宫廷艺术开启了一扇难得的窗口。 早把西洋钟表介绍到中国采的是欧洲的传教士。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路的开辟,激起了欧洲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热情。大约从1540年开始,教廷和各个教派就不断地进行着向中国内地传教的种种尝试。但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由于沿海海盗的不断骚扰,致使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列外国人产生了一种敌视心理。早期到东方传教的欧洲传教土均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如何打开中国的大门,确实令传教士们大伤脑筋。1580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终于有了个
本书的主人公萧太后,就是一位终促进民族和解的契丹族军事家、政治家。萧太后生活的时期——五代十国末期至宋建立后的40多年,是自五胡十六国、南北胡之后,我国北方又一次大规模民族奖突与民族融合的时期。宋太宗为夺回幽云十六州所发动的两次大规模的北代,以及萧太后以攻为守、频频组织南征的做法,结果都是生灵涂炭,经济凋敝。从军事上来看,契丹所建立的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首先发出议和信号的,并不是屡屡遭到辽军南征威胁的宋朝皇帝,恰恰是握有战争主动权的萧太后。她化干戈为玉帛,并终促使双方结束长达44年的敌对关系,从而揭开了宋辽之间120年友好相处的崭新一页。
同清如水。明如镜,知民心,通民情,既公正。又廉明,人们呼他为“包青天”。纵观包拯一生,他在仕途上对朝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惩治贪赃枉法和损公肥私上。而他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的传奇事迹也在 民问口口相传,千年不衰… 诗礼传家的包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辞官奉孝十年。三十九岁才正式踏上仕途,享年六十四岁。一位年近不惑的官场新秀,却敢于与朝廷的保守派势力作斗争。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大力推行改革。在短短的二十六年的仕途生涯中,包拯以魏征为师,他虽没有传说中的那三口“钢铡”,却也用他的谏笔、谏言,下惩民贼,上弹国戚,慷慨激昂之下甚至不慎将唾沫星子溅到仁宗皇帝的脸上。包拯的一生有“七辞其官”的低潮期,攀过“开封知府”这道政治险峰后,也终于踏上了枢密副使的仕途*。这才是真实的包拯,虽无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从生前到死后长期引起争议的人物。为了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提供一个认识曾国藩及其家教内容、家教方法的简便途径,从其大量家书中精选近百封有代表性的,加以注释评介,译成白话,编成本书,以便阅读,进而取其精华,探其奥义,从中获得借鉴和教益。
《吕不韦:成功的商人》为《书立方·人物传奇》系列丛书其中一本,由卢东杰编著。自古窃钩者死窃国者侯,商人吕不韦乎居奇货,靠着一本万利的经营理念,做了全天下*的一笔买卖,他也因此封侯拜相、权倾天下,岂料祸福难料……
诸葛亮,男,汉族,户籍地: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沂南一带。生于181年,于234年与世长辞。 在史书上,诸葛亮并非以胜利者的身份而名扬后世。然而他的君王敬重他,他的同事爱戴他,他的人民怀念他,不论盟友还是敌人,都对他的人品和才智赞不绝口,甚至可以说:“他或许一生有很多的敌人,但绝没有一个私敌。” 诸葛亮生于山东,流离江南,躬耕南阳,安治西蜀。其后,为了国家的一统,为守托孤之承诺,他剑指中原,誓不偏安。走过南,他亲临一线,穿越南中不毛之地的瘴气和密林,平定和安抚叛乱的少数民族势力;闯过北,他指挥若定,在北地的敌对国曹魏地界上进退如风,打得敌军龟缩不出,任汉军来去自如。
19世纪,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内有民众起义外有强敌人侵的晚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一度独领风骚的当数“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章太炎语)的一位汉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乳名宽一,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其祖父曾王屏善于经营,以“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作为治家的信条,教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必须有倔强之气。其父亲曾麟书是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自小对曾国藩进行严格的督导和训练。1833年,饱读《四书》、《五经》的曾国藩考中秀才后,进人湖南学府——长沙岳麓书院学习,第二年考取乡试举人。1838年,他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名列三甲,改庶吉士,
曾国藩者,“晚清名臣”也,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视为朝廷“中流砥柱”。曾氏平生与亲戚朋友家书颇多,保存甚全,现将其编为《曾国藩家书》一书,分为修身、治学、齐家、理财、友谊、治国、用人七篇,从中既感受曾家浓浓深情,亦能体会为人处世之道。伟人*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影响之大。
1912年乃民国元年。民国是一个军阀横行、金戈铁马、狼烟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精英涌现、风气渐开的承前启后时期。本丛书主要邀集一些民国史专家学者从自身的研究出发,选取民国时期一些有个性特点的民国人物来写,主要以故事化的语言写他们的人物交往、性格特点等。《共和!共和!晚清风云与民国志士》涉及孙中山、黄兴、陈其美、柏文蔚、邵元冲、李烈钧、蔡元培、陈炯明等民国风云人物。
本书遴选、收录了曾氏125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全书按书信的时序编排。内容有修身、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氏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实为后人吟诵捧读之佳作!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广,影响*。本书遴选、收录了曾曾国藩125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全书按书信的时序编排。内容有修身、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适合广大读者做修身养性读物阅读。
曾国藩的奇还奇在他自进入仁途的数十年时间内,把自己上至呈送朝廷的奏稿,下至个人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皆留有底本、副本,并定期派人送至湘乡家中,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使我们得以有幸见到他留下的一千五百多万字的文字材料(岳麓书社曾整理出版一千五是万字的《曾国藩全集》),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一代“中兴之臣”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也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旭临深渊的惶惑。 限于篇幅,本书从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军、为政八类入手,按时间顺序从内容浩瀚芜杂的曾国藩家书中选取107篇,进行注译,期向读者朋友奉上其中的精粹,益身益人。
他的为官之道是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成功辅助了成吉思汗、窝阔台、乃马真后三代君主;他是辅佐新兴蒙古贵族“以儒治国”的一代契丹奇才;——他就是元初三朝辅臣耶律楚材!本书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作品,也是一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作品。 元初三朝辅臣耶律楚材 (1190-1244),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初仕金,后归辅成吉思汗,曾随成吉思汗西征。 窝阔台汗即位后,任中书令(宰相),他倡立朝仪,以尊汗权,初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积极实施“以儒治国”文治方案,力主让新兴蒙古贵族采用汉族传统思想和制度治理中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他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