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习仲勋同志多彩人生画卷中的 39 个典型事迹,生动表现了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多个精彩瞬间,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冲锋在革命、建设、改革前沿的光辉形象。第 1 — 32 节叙述了习仲勋同志自少年时代起投身革命,在革命和建设中英勇奋斗的片断;第 33 — 39 节讲述了习仲勋同志在邓小平等人指导下勇于破除思想藩篱冲锋在改革前沿,为探索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及相关改革而奔走、实践的光辉业绩。全书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突出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时期披荆斩棘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画卷,同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来使这个画卷更加丰满生动。
《向忠发的浮沉人生》一书通过十三章五十一节,运用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采取时间顺序,详述了向忠发充满矛盾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全书语言生动,内容充实,发人深省,既可以作为党史读物,又可以作为普及知识的大众读物。
本书以中南海为轴心,以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生动而详尽地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世界,准确而清晰地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看见的是历史的风雾尘雨,岁月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墨早已凝干——章士钊之女、乔冠华遗孀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记忆中的父亲、共和国岁月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伏伏……
本书实事求是地回顾了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事迹,全面地展示了当年历史演进的趋势和特点,客观地反映了刁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革命精神和革命胆略,以及对国家、民族走过的这段重要历史道路进行的深刻思考。读后令人深受感动、深受启发、深受教育。本书对广东广大领导干部提高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执政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领袖交往实录:邓小平交往纪实》以“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讲述伟人传奇人生”为宗旨,以详实可靠的资料,认真客观的编写,严谨科学的体例,为您全面、真实地记录伟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呈现更为清晰的中国伟人形象。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本书为其中一册《任弼时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任弼时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该书以李立三、李莎两人的感情生活为主要背景,描写了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组成一个国际家庭所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折射出的这一小家庭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书中尤其生动刻画了李莎这一位的俄罗斯女性,对李立三忠贞不渝的爱情,读后不禁令人为其所作所为而软佩和感动。同时,也使读者从另一角度了解到李立三更加真实的一面,体味其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
王光美这个名字,同她的丈夫、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一样,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广为人知。她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学生时崇拜的偶像是居里夫人,可她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她是怎样投身革命成为共产党人的?她怎么会同刘少奇相识相恋到结婚?她伴随刘少奇经历了哪些峥嵘岁月、风雨路程?众说纷纭的所谓“桃园经验”、“智擒王光美”等等真相如何?“ 文革”中她经受了什么样的不堪遭遇?王光美本人为您一一道来。 本书作者黄峥多年来同王光美进行了多次系统而有条理的访谈,并细心地将每次访谈内容仔细整理下来。全书共33万多字,70幅照片,内容不仅涉及党和国家多个重大事件的真相揭露,更有关于当年党内高层人士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其中许多内情和照片都是首次披露。 在这部书里,王光美第一次全面地谈及诸多往事,许多鲜为人知
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盐城西乡张本庄。父亲为其取名“鼎新”,盖因高山仰止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故鼎新”。 1924年,胡乔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这一年,他是鞍湖小学惟一考入江苏八中的学生。在省立八中,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及其他众多进步书刊。胡乔木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要在中国消灭剥削、消灭贫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含义和实际内容;同时也了解并知道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论述的社会革命问题。胡乔木的政治倾向,日渐明朗。
本书是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于1993年写成的。作者(含提供素材由编辑人员帮助整理或以访谈形式的口述者),都是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他们中间有专门担负毛主席警卫安全的一中队队员,有机关的领导,有毛主席身边的卫士、生活管理员、司机、厨师和新闻摄影师等等。他们以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趣闻轶事,其中不少是鲜为人知的。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是如何一心为全国人民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日以继夜地勤奋工作,他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朴素,以及他又是如何严格要求和对待自己、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这些故事是朴素的,但又是至为感人的,每读都会催人泪下,深得教益。 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们一丝不苟,哪怕是一件事的时间、地点或某
《革命与共和:孙中山读本》是孙中山文集的选本,包括孙中山信函、演说词、宣言、政论等多种,全面展现孙中山亦文亦谐的全部样貌。全书以时间为轴,从青年时代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痛陈时弊的信件到建立革命党以至建国、北伐,直至逝世,条理清楚。重要时间节点的文章优先选取(如北伐宣言),辅以特色文字(如演讲)和信函(如蒋介石信函和结婚誓词),全面展现一个元气淋漓的孙中山。
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是朱洪教授撰写的第六本有关陈独秀的专著。本书既整合前几本书的成果,又采用一些的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对陈独秀的考察更加全面。和以往的陈独秀研究相比,关于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活动介绍,陈独秀大革命后期的错误与共产国际的因果关系的分析,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走上托派道路的原因分析等,在这本书里,材料挖掘得更具体,背景揭示得更深刻。 该书写作手法上充满浓烈的文学色彩,大大增强了可读性。该书还附有15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陈独秀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 本书主要是写陈独秀生平,而一些历史细节对更完整地认识陈独秀,特别是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错误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