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是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和社会活动对欧洲社会的进步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马丁·路德诞辰五百三十(一四八三一-二○一三)周年之际,我们出版这本风行欧美、脍炙人口的传记,旨在使人们对这位历史伟人以及基督教新教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自一九七八年初版以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发行逾百万册之多。其所以受欢迎,除了文章的可读性很高以外,主要还是因为马丁·路德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宗教伟人,尤其在基督徒眼中,他是复兴福音信仰,重建基督教会的现代使徒。 马丁·路德是近代被谈论最多,却是被了解最少的一位教会历史人物,他的著作以及后世的考据评论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学者专家也很少有能够细
《宗喀巴大师画传》内容包括:宗喀巴大师一三五七年,大师出生于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七岁,受沙弥戒,出家为僧,十六岁,赴藏深造,修习显密经论,二十四岁,第壹次收徒传法,四十六岁,完成了“菩萨道次第广论”一书,五十三岁,在大昭寺主持神变祈愿大法会,六十三岁,圆寂于甘丹寺。
本书是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夫人C.A.托尔斯泰娅1862-1910年间的日记。托尔斯泰夫人不仅智慧过人、个性独特、精力旺盛、勤奋,而有修养,并具有天生的文学资质、非凡的感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决定了本书在对复杂忧郁矛盾与感情折磨着的女人心灵的展示方面格外贴切、真诚。这部日记中文版80年代初曾产生很大反响,此次出版为译者重新修订的精选本。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作家,人道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几十年来,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生活了。”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以前并不为我们所知的托尔斯泰,一个个慢慢从家族中脱离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人道世界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俄国大文豪——
《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作者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是著名历史学家希伯特着力描写在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时期名闻遐迩的“波吉亚家族”的力作。《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中着力描写该家族中通过选举成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阿方索·德·波吉亚”及其两个著名的私生子女“瓦伦迪诺公爵凯撒·波吉亚”和“卢克雷西亚·波吉亚”这3位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敌人。
妙江,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碧山寺方丈,俗姓刘。妙江和尚精通佛法、戒律严明、穗行高照,具有非凡的寺庙管理的才能。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绘殿堂、庄严华缘,将五台山设有戒坛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风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佛教界的赞扬。此外他还多方筹资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学院。 《妙江访谈录》是对妙江大师的访谈录集结,次向读者披露五台山方丈的心路历程。
文化生活译丛(精装)之一种。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超验主义观点体系,代表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国精神的钥匙。本书选自三联1993年出版的《爱默生集》,辑为《论自然》与《美国学者》两部分。
《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作者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是著名历史学家希伯特着力描写在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时期名闻遐迩的“波吉亚家族”的力作。《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中着力描写该家族中通过选举成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阿方索·德·波吉亚”及其两个著名的私生子女“瓦伦迪诺公爵凯撒·波吉亚”和“卢克雷西亚·波吉亚”这3位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敌人。
本书分为百年乱世、祖师神迹、励精图志、出山立教、一代天骄等八章。概述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丘处机的教义教制观、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深刻的影响,进而展示了全真教思想主要来源和基本内容。
《暗室之光》由蔡苏娟所著的三本书合编而成:《暗室之后》、《暗室之后续集》和《暗室珍藏》。 《暗室之光》一书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蔡苏娟自己的成长和救赎历程。她出生在清末两江总督之家,16岁时成为基督徒。在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之中,家产尽失,受尽打击。她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精通英文和钢琴,曾经周游中国大部分省份。41岁时她因病导致眼睛无法见光,受尽疾病折磨,但她的心中充满信仰,助人无数,成为一盏“点着的灯”,成为无数人生命的导师和良伴。这本口述自传在基督徒中影响极大,让一切身处困境中的人备受激励。
无神论是一个新事物吗? 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倾向于将其看作是欧洲启蒙时代所发明,当时,科学与世俗的力量广泛挑战信仰,破除对上帝的崇拜。其实上,无神论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从《荷马史诗》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无神论者存在,因为没有 的主要宗教,在多神形态之外,无神论也就同时存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直到古代的晚期,无神论在与君主和王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压制下,显得 弱小。 在这本书里,作者探索了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这是一个当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不同的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的是是那些 早反对神性的故事和声音。
她虽然出身寒微,却救人无数。怀着对天主的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她确实影响了全世界,使其在许多方面有所改变。虽然她从未治理国家或统领军队,但她不愧为一位世界。她和她的追随者以慈悯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建自尊,并让他们心中对未来燃起希望。 特蕾莎修女的话言犹在耳:“不要管我们做了多少,要问我们投注了多少的爱;不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爱。在上帝眼中,没有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奉献给上帝的刹那,立刻化为永恒。”
本书是史景迁众多作品之一,通过叙写利玛窦在中国创建记忆秘宫,并最终客死中国,反映了他奇特、艰难的传教经历,以及当时中国明朝上至自宫廷下至民间的社会众生相,折射出了利玛窦这位神奇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康蚂著的《他在红尘看风景(弘一大师传)》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 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 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 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净饭王,属刹帝利种姓。其母为摩诃摩耶。从小在宫中生活,娶妻后生有一子。 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不满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开始遍访名师。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证得诸法实相。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侨陈如等五人萱说“四谛”、“八正道”等道理,称之为“初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