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全书分为上下两卷,通过卢梭自己的坎坷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它是卢梭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之作,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共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都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引导读者去认识、去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国内wei一毕达哥拉斯传记全译本。 没有毕达哥拉斯,就没有后来的西方文明 了解西方文明源头、古希腊文化的bi读书 本书为关于西方哲学与几何学的奠基人毕达哥拉斯的权威传记。本书从毕达哥拉斯的出生开始记叙,详述了其青年时期和在全希腊闻名的过程,尤其是他师从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以及在埃及从事长达20年的教学工作,之后,作者还记叙了毕达哥拉斯的晚年生活,并且翔实地勾勒出了他的思想精髓,并为其创办的名闻遐迩的学术共同体留下了独特的记叙。本书还包括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相关著述,为读者了解其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本书作者杨布里科斯与毕达哥拉斯年代相去不远,故可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和口述史料,所以本书是了解和研究毕达哥拉斯无法绕开的经典,是研究西方思想内核和背景,洞悉西方哲学与科学起源的读物。
全面讲述加缪记者生涯的传记 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阿尔贝 加缪从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走向巴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世界的一生,其中着重讲述了加缪在《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巴黎晚报》《战斗报》这几家报纸工作的记者生涯。作者分析了加缪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文字,指出加缪的记者经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极深厚的养分,尤其是奥登案 堪称加缪版本的《我控诉》 与《局外人》的故事极为相似。 《记者加缪》也是diyi本分析加缪的新闻作品的专著,加缪在评论分析时事时体现出的对弱者的关注和对公平的追求,对现如今的新闻报道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弗里德里希 荷尔德林(1770 1843),一个哲学、宗教和诗歌力量相互作用下的天才,一个在生活中找不到立足点的孤独者。作为诗人、翻译家、哲学家、家庭教师、革命者,荷尔德林的一生都活在个人的和政治的紧张氛围中。在各种压力下,他最终精神崩溃,在图宾根的一座塔楼里度过了后半生。直到20世纪,经过后世哲学家和诗人对其思想的重新阐发,他的生命和哲学的真正含义才被发现,他也由此成为德国思想界的一个神话。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位孤独诗人的一生。他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记录中透视出诗人生命中的困厄,用通俗、晓畅、才华横溢的传记写作手法引领读者接近这个世界文学和哲学经典中的未知之谜。
如果你钻进一台远距离传送机,身体被分解为原子,然后再在火星上的另一台传送机里重新组装,从里面出来的那个人还是你吗?如果你的大脑被切成两半,平分给你的两位各需要半个大脑的孪生兄弟,当你的两位兄弟从病床上醒来,他们还是他们自己吗?你又去了哪儿? 提出这些离奇的思想实验的知名哲学家,帕菲特,在意的不仅是个人同一性(是什么让我之为我),他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影响我们对乐善好施行为的看法;他更希望证明,道德理由像一张桌子一样,有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如果有幸上过他的课,你一定困惑这人是不是疯了:他给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论文的回应,比学生应付了事上交的正文还长。给同行文章的回应,很可能让后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采纳他的意见再把他列为第一作者 虽然他会断然拒绝你的善意。 这样纯
本书是罗伯特 S. 哈特曼于1963年撰写的自传,叙述了他探索并创立价值科学的历程。全书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讲述了他童年、少年及成年的经历;第二章重点描述了他关于 什么是善? 这个问题的学术探索;第三章介绍了价值科学在自我发展领域的应用。 作为对亚伯拉罕 马斯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罗伯特 S. 哈特曼曾被誉为 人文社科领域的伽利略 。伽利略把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解放出来,由此引发了自然科学革命。而罗伯特 S. 哈特曼的价值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正如数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地位一样,可以引发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 罗伯特 S. 哈特曼在本书中阐明了认识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奉献自己的 四己原则 ,并指明了六条发展路径。相信每一位有志于发展自我的个体,都能从以下 大哉四问 中得到启发。 1. 我来到这个世界
福柯是一名 戴面具 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美国。1950年代后期,福柯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知识分子,与戴高乐派交好。1960年代中期,他成为结构主义化身,将自己定位为法国思想时尚界的新星。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他又成为一名左派和社会活动家。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他 悄悄地 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这个法国学术至高荣誉殿堂的讲席。1984年,因感染艾滋病去世。 本书以简洁、清晰可读的叙述,有条不紊地追溯了米歇尔?福柯的生命足迹,揭开了围绕这位辉煌哲学家的许多神话和谣言,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福柯的每一部著作及其观点,并重新构建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的法国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生活。
皮埃尔 阿伯拉尔(1079 1142)出生于法国,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将,著有《是与否》《论上帝的三位一体和一体性》和《认识你自己》等。本书是阿伯拉尔的回忆录,写于他因与爱洛伊丝相爱而遭阉割后不久,以致朋友长函的形式呈现。信中回忆了他个人成长的经历,重点叙述了由成名到遭难的经过,尤其是他与爱洛伊丝的交往,对那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也有所涉及。本书文字优美,可读性强。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克里希那穆提传记中文版首次面世 追溯灵性导师的觉醒和心灵解放之旅 在克里希那穆提生前,本书的作者玛丽 鲁琴斯曾受克里希那穆提本人的委托,前后用了数年的时间,出版了克氏的传记,包括《觉醒的年代(1895 1935)》《圆满 的年代(1935 1980)》和《敞开的大门(1980 1986)》。1986 年克逝世后,玛丽在悲痛之余完成了本书,立体而真实地勾勒出克氏的一生。 幼年的克里希那穆提是个十分迷糊、爱做梦的孩子。他不喜欢上学,成绩也很糟糕, 但他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这贯穿了他的一生。有时候他会伫立良久,凝视树木和云朵,或者蹲下来端详地上的花儿与虫子。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克里希那穆提曾 说: 我们有过最棒的日子,那些可爱的早晨、美丽的夜晚、长长的影子、深蓝色的山谷、清澈的蓝天与白雪,这一整个夏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过。所以,
她们都为一种强烈的愿望所驱动,这个愿望就是要了解一个怒气冲冲的人世间,要和这个世间和解,无论如何都要爱这个世间,爱命运,爱世界。 1933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的全部权力,书籍被投进烈火。1943年,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的起义被镇压,人被投进烈火。1933 1943年,这十来年,就是贝托尔特 布莱希特在一首诗中所说的 黑暗时代 。在这个时代,诺言受到嘲弄,条约遭到践踏,法西斯主义与种族观念合流,政治形势极度混乱。 本书选取评述了三位女性 埃迪特 施泰因、汉娜 阿伦特和西蒙娜 韦伊,她们都是犹太人,也都是哲学家,都敢于批判她们的老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阿兰),并想超越他们。她们的著作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她们自身也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或流亡,或殒命。透过书写她们的生命经验、思想历程,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本书以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会面为中心,解读了当时伟大的思想家和权力的统治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两人进行了四十多次私人会议,持续近四个月。 狄德罗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把叶卡捷琳娜看作是开明改革和建立公正社会的后一线希望,叶卡捷琳娜则希望通过法制化和制度化来施行她的仁政。随着谈话的进行,叶卡捷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对狄德罗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人从初的互相敬佩与尊重,到对具体事宜的分歧,至思想上的龃龉,矛盾和观念上的交锋,终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作者从两人的不同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给予了解释,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念和处事风格,也展现了他们从 理解 到 不理解 的内在逻辑依据。
相比1812-1816年出版的《逻辑学》(即本社的黑格尔著作集第5、6卷),学界把此本《逻辑学》称作“小逻辑”。 从内容上看,“小逻辑”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存在论(第84-111节)、本质论(第112-159节)、概念论(第160-244节)这三篇,但它并非仅仅是“大逻辑”的凝缩版,而是另外增加了《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三版序言(1817、1827、1830)、全书导论(第1-18节)、以及“逻辑学的先行规定”(即著名的“思想对待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第19-83节)等全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论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小逻辑”采用了纲要概述的方式,为读者勾理解浩繁复杂的“大逻辑”勾勒了一条简明线索;至于这种纲要式概述的缺陷,则是通过黑格尔本人的解释和听课学生的笔记附释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因此总的说来,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的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高尚、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内容简介 书号:9787208184534 书名: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 定价:6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我们究竟有没有“自我”?如果“自我”并不存在,那么被称之为“自我”的又是什么?它与意识、心灵和大脑有着何种关联?在本书中,德国哲学家梅辛格教授利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理论,结合大量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意识革命”,即“自我的祛魅”。 他认为,我们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是由大脑所产生的意识模型中的内容,而这个意识模型是大脑为处理外部世界“信息”所产生的虚拟模型,它就像一个隧道,我们无法直接接触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在这个虚拟的隧道中与世界产生联系。那么,这种“意识革命”对于我们的人类形象意味着什么呢?这种对“自我的祛魅”在技术和文化上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除了神经伦理学还需要意识伦理学吗?本书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解科学和哲学,以丰富生动
内容简介 书号:9787101068818 书名:焚书 续焚书——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定价:56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