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思想肖像》由刘北成编著,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一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福柯思想肖像》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钱仲联是著名诗人、词人,更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国学大师,为汉赋、唐宋诗词以及清代诗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瑰宝注入新的生命力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王元化先生为之寿序云: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代诗豪也!” 《诗学霸才钱仲联》侧重在对钱仲联所处人文环境的介绍、钱仲联诗歌创作阐述和钱仲联史学研究介绍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在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方面成绩斐然的钱仲联的全貌。全书结构严谨、分析细腻、评述得当、语言流畅,是一部较好的学术人物传记。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湛若水是明代书院由衰转盛的重要推手。他不仅对当时广东的教育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乃至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有重要贡献。本书从书院搭台、书院宗旨、书院管理、书院教学、书院办学、书院坚守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赋予了书院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推动明代广东乡村教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钱钟书与杨绛夫妇都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们做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到了珠联璧合,相濡以沫,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在平凡中品尝幸福。本书再现了这对文坛伉俪几十年生活、爱情与创作的全貌,向我们诠释了二老的前尘往事。
陆费逵,字泊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爱国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曾经为传播和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发挥过重要作用。本书共分三部分:一、二部分是纪念和研究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陆费逵著作选载”,收有二十八篇文章,表达了他的教育与出版学术思想,本书是研究陆费逵生平事迹之重要著作。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入学者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20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作者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喻为“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在“翰林院”内外与李健吾、朱光潜、钱钟书、杨绛、冯至、卞之琳、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以及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陈占元、闻家驷、吕同六等人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人中既有作者的师辈,也有作者的同辈,他们都是中国的文化学者,有的甚至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柳鸣九先生将几十年观察和感悟所得发而为文,机锋照人,文笔洒脱,生动、悠然地再现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他从学术的、文化的、历史的视角写出了大师们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贡献,感恩与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为中国人文知识
我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维新运动的领袖、近代启蒙思想家、一代文化宗师。维新运动中,他的《变法通义》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宣言书。梁启超早期的革命宣传和后来的立宪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辛亥革命。梁启超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总量约1100万字的著述。20世纪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如毛泽东、梁漱溟、钱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梁启超在政治、史学、哲学、文学、、经济、教育、新闻、法律、伦理、宗教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古代学术的研究者们也高度肯定并借鉴他的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袁咏红为武汉大学在站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哲学大师冯友兰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崇高的学术地位受到学界和世人的景仰与关注,而在女儿宗璞眼中,冯友兰先生既是哲学大师,又是一位慈父,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学术、友情、亲情的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言传身教和让她终生受益的人生感悟,从一个亲人的视角来解读一位不平凡的哲学大师,今天读来倍觉温馨和感动。向人们展现了一位亲切和蔼、充满情怀与的哲学大师的另一面。
一句句格言,记载了胡适先生的人生历程,今天我们通过它们搭建桥梁,穿越时空进入一代大师的心灵世界,撷取他的,获取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前进动力。 另外,本书也致力于展现胡适生活的方方面面:胡适对待弟子严厉而不失亲切的一面,胡适对待情感浪漫而不失忠贞的一面胡适对待政治关切而不失超脱的一面,等等。通过点点面面的钩沉与绘制,本书以新资料、新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代大师的真实内心世界。
本书介绍了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朱德熙的生平事迹。全书从儿时少年、昆明七载、上海省亲、清华六年、保加利亚、北大风雨、待人接物、琐事拾遗、亲属师友、访美客居、西欧之行、美国晚年、亲友追思等方面写来,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缅怀之情。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 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本书是十六位台湾文化名家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态的珍贵记录。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园、黄进兴、王汎森、陈弱水、张广达、韦政通、何怀硕、痖弦、郑愁予、南方朔、钱永祥、林载爵、蔡文甫、隐地……尽在书中展现他们的智慧与洞见。2009年,知名传媒人李怀宇赴台访问,对台湾文化名家进行面对面的真情访谈。访谈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历史人生,今集成《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或可视作一位后学向前贤问道解惑的对话,从中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和真知灼见。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访问台湾的前辈知识人,只希望为我们的历史留下记录,为未来提供别样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