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包含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成年后的见闻、自身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与弗洛伊德的相识相知及分道扬镳、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本书浓缩了荣格一生的思想精髓,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独特传记。
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为此,30岁时他开始学医,38岁时他毅然前往非洲,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怀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务于人的方式,践行着他对基督的追随、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与生命的休戚与共。可以说,他是真正“为了人而成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
本书是易学研究界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开了奇门遁甲之谜,展示了来源于军事上排兵布阵的这种时空数理模型,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本书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
所谓的 钝感力 ,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相对于激进、敏感、强硬等而言,拥有顿感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文中,作者从健康、恋爱、婚姻、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对现代人们有全新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记述了柯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奔赴延安学习、工作,担任外交部首任礼宾司及亚非司、非洲司、亚洲司司长,驻外大使,“文革”的经历,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工作41年。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由柯华口述,由郭彤彤执笔完成。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1927年由新月书店出版。作者首先对明万历年间传奇女子冯小青的事略及真伪进行考证。冯小青确有其人,由于种种遭遇而常常有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对话等行为,本书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发育观分析了冯小青自我恋、影恋等变态心理与病源。
本书是采访中国近现代一批“大家”,或领域内集大成者的作家、学人,如梁启超、冯友兰、沈从文、刘半农、钟敬文、韦君宜、晏阳初、杨振声、顾颉刚、陆费逵、汤用彤、钱端升、张申府、浦熙修、冯至、沈钧儒等,由他们的后人对其生平做出的口述或追忆。或讲述大人物的生活琐事,或讲述亲历历史的具体细节,或讲述不足为人道的心路历程,或讲述彪炳青史的气节下的信念。
本书对于每一位名家与翻译的探讨,基本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篇幅一般不下两万余言。对每位名家发表的散见各处的翻译见解进行了发掘淘炼、爬罗剔抉乃至发幽显微的工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找出了其特点、渊源、发展和影响,指出其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中的地位、作用或意义。给读者提供的是一种摆脱了“初探”性质,可谓迄今最为完整的研究成果或参考资料。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过去的30年,我国园林花木产业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花木之乡从区区几个拓展到数百个。园林花木企业、花卉市场,实现零的突破之后。如今已经发展到几十万家和数百家的庞大规模。养花种树, 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产业发展史,推动这个产业巨变的.正是一批又一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于开拓进取的弄潮儿。他们是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英雄。 书中的30余位人物,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当中不乏著名的院士、教授、学者、科研工作者、资深的园林专家,也有一些是自学成才的花卉专家,但更多的,是直接从事园林花木产业经营的经营者。在改革开放、融冰破土的春风中,他们有的从机关、单位走了出来,还有的,是从传统的农村种植业中解脱
他是一部 历史书 ,擅长文物鉴定,被誉为国宝专家; 他主编的《国宝》,成为中国政府官员赠送外国元首的正式礼物;《朱家溍传》讲述他出生相国世家,却蜗居陋室,与家人多次捐赠收藏,一次捐赠即过亿元。
思想家富有理性,追求客观和公正,用一生探求真理。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他们拨开迷雾,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自由的思想带给人们。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对推动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书对我国思想家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对他们的思想精髓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做出精彩的评点。《中华五千年思想家评传》一定会成为青少年读者一本理想的教育读本。
“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学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八五述往》为其中之一,系统地回顾了茅家琦八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经验。《八五述往》由黄雪垠、魏晓锴编撰。
《中国历代思想家》系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这套著作将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本书为《中国历代思想家》之《清3》,介绍了郭嵩焘、王韬、薛福成、郑观应、胡礼垣、严复、康有为、谭嗣同这8位思想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评价。
??在振兴中华、科教兴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院士”是一个非凡的群体。在他们的身上,爱国热情与科学精神,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璀璨成就与朴素无华,高贵人格与平凡生活,浪漫情怀与求实态度……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地统一于一身。因此,宣传院士的功业,展现院士的风采,学习院士的精神,成为今日中国传媒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书院士们的照片都是出自牛群的实地拍摄。牛眼看院士,记者写院士。牛群的镜头展现的不是呆板的肖像,而是活动、幽默、人情化的院士生活的真实写照;记者的笔头描述的也不是院士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而是趣事、逸闻、故事化的院士成才之路的生动描写。
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体育和社会活动家,创办了包括大学、中学、女子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南开系列学府,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又是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之一,终生为中国教育“本土化”作出了捉有成就的探索。他对中国教育充满无限愿景:希望世界史中有一章日“新中国之觉悟无崛起”。追溯张伯苓颠簸踯躅、富有传奇的风雨人生,纵览他那永不颓悲、执著无悔的教育历程,缅怀他那丰富的教育实践,深邃的教育思考,重新解读他在教育上恪守不二的道德追求,不由让人由衷地敬佩张伯苓的奉献情怀和开拓精神。 本书作者梁吉生为南开大学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从事张伯苓研究,出版著作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