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新时代 四有 好老师的杰出代表,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9年中宣部授予其 时代楷模 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躬耕教坛40余载,当校长30余年,在退休之际,陈立群婉拒东部学校百万年薪聘请,远赴贵州贫困县义务支教,让一所 垫底 的民族中学完美 逆袭 : 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的100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实况 净流入 ;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州。 陈立群将奇迹发生的原因都写入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用朴实的语言和心中的大爱,首次全方位记录支教之间的工作和探索,记录为贫困地区学生、教师、社会层层立志的故事,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扶贫扶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并启发读者站在更高角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41 岁到50 岁,打破学界的 玻璃天花板 ,当了院长和美国有史以来位华裔大学校长。 对不少 老美 来说,与你一起当 阳春教授 没有问题,让你来 管 则是另一码子事。当上热菲尔学院院长已经很不寻常,被选任为旧金山州大校长简直不可思议。 埃特金森说我去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是职业选择的战略上的错误,一些华人朋友后来也这样说。可是当时推使我去旧金山州大当校长的也是这些华人朋友:华人必须尽快打破 玻璃天花板 。 一般当校长的总该是55 岁光景,45 岁确是早了些,放弃专业教研不觉得可惜?旧金山是个政治很复杂的城市,州立大学系统校董会内部经常不和。我能适应吗? 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的第五年间,传出我将辞职回国到香港创办科技大学的消息。中文报纸纷纷说: 呼吁华人落地生根的人,自己决定落叶归根!
本书是对萨特的评介、研究。 这位二十世纪的见证人,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哲学界。本书通过萨特的经历,他的哲学、文学、戏剧著作以及社会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展现历史处境中的萨特思想的真实风貌。这位一生都在追求存在真谛和介入自由的思想家,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但也指出了一条通过行动显现存在的希望之路。
.
28 岁到41 岁,当了博士后、教授、系主任。 在圣迭戈加州大学当了两年 助理物理研究员 后,既不愿意接受哈佛的 赐予 ,又不愿意接受别的大学聘请,而是选择到西北大学自起炉灶,做好教研,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 在学术界初露头角,获得几位理论物理界卓越人物的赏识,令西北大学另眼相看,把我越级递升,五年里从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第六年当上系主任。 在系里、院里的会议上坦诚发表己见,参与制订了一些关键的学术和人事政策,使校内高层委以行政重任。 这些不同方面的努力,无意中为踏进大学领导层做了准备。 保钓运动 及尼克松访华让我们这群留学人员走出象牙塔,从怀念故国走向关怀祖国,从 忆根 走向 寻根 。参加留学人员活动,接待祖国来访学者,唤醒了民族意识,从 寻根 走向 追根 。回国访问讲学、进行教研合作、推动中美交流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美国教育学者戴安娜·拉维奇(DianeRavitch)打小是在德州休斯顿的公立学校上的学,年前她用在公立学校学的一手漂亮干净的英文写了一本刺痛美国教育的书:《美国伟大学校系统的死与生》。在书中,戴安娜对比自己孩童时期所受教育和当下的教育,最为怀念的是她的英文老师瑞特克立夫女士。她满怀深情地提到这位老师在指导阅读经典名著中,不仅让她学会了正确、优雅地读写和表达,深入地思考,而且也让她感受到了如何得体和尊严地生活。果然,多年后,她因为对自己原来支持的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批评而被称为是美国教育的良心。 不知这位英文老师是否知晓她早年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记忆奠定了学生此后人生生活的根基,延续在社会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这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儿童成长发挥重要影响的又一个例子,读起来既朴素又感人。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过程的基本梳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观点的综合阐述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和问题域的初步探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做一基本理解,并试图在这一理解过程中,对其做出当代性的阐释;同时,鉴于各种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知识社会学观点以及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种种误读,我们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当代性阐释时,有必要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这些理论做一比较研究,当然这种比较并非简单地指出对与错,而是将各种思潮的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理解,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在理解作者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从而刨出其理论的合理部分,作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之用。
陶行知是一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后勤人很平凡,后勤事很繁杂,但平凡人能够经年累月地把繁杂事做细、做实、做精、做优,就是不平凡。郑雅萍主编的《后勤人,后勤事》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在浙江省高校后勤选送的文章中,按照“点面结合、好中选优”的原则,精选并整理了60余篇,从无私奉献、尽心尽责、细致入微、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大爱无疆六个方面真实记录了后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班组)和先进事迹。下篇收集整理了100余个真实案例,主要是近年来省内高校后勤在劳动合同、工伤待遇、劳动报酬、制度管理、交流沟通、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纠纷(诉讼、仲裁等),并对事件成因和事件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勤人,后勤事》既可为高校后勤宣传弘扬高尚精神、科学指导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亦可作为高校后勤人事工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