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心理委员访谈录》是一本反映心理委员心路的书。詹启生老师带领他的团队面对面结构式地访谈了125名做了4年心理委员的同学,了解他们4年心理委员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全景式地展现心理委员的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心理委员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如何认识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并不断求解的问题。《教学相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故事》是海淀区融合教育的掠影,一个个故事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活动场景和教育教学片段,是区域融合教育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份珍贵回忆,同时对各地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中外教育历史上有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家的出现,大致都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秦汉以后,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推行,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由于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输入,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出现了以蔡元培、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教育家。由此,我们分“先秦时期”、“封建社会”和“近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选择4位著名教育家,来展示中国教育家的风貌。而对外国教育家,也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选择10位著名教育家,来展示外国教育家的风貌。本书在编写过
本书是国内*部全面介绍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的传记性著作。作为一位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全程主掌私立厦大16年,为厦门大学赢得了 南方之强 的美誉,但因种种原因,尤其是鲁迅对他寥寥数语的负面评价,致使林文庆博士,成了中国大学发轫史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为了不使历史有负于先人,本书以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为依据,力图拨开团团的历史迷雾,吹去层层的政治浮尘,重新向世人诠释林文庆博士那富于传奇性的悲剧人生,使一个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的崇高形象昂然矗立于人们的心中。本书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再加上林文庆博士那曲折、传奇般的丰富人生,令读者掩卷之余,也必会感叹:虽然造化有时的确会弄人,但毕竟,历史还是不会欺骗好人的!
至少在当下中国1109万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校长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本书中39位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却并不这样认为,这不是出于谦虚,因为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才是他们理想的成功目标。打开本书,无论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北大、清华等等的历史名校,还是后来者居上的各地名校;无论是未到不惑之年,还是已年过花甲,39位校长或热情开朗,或稳重平和,或深刻全面,将各自学校的校风、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甚至毕业生去向、就业率与社会用人反馈等等特色及优势向世人公开。不少更为坦诚的校长,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愿望……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到知名高校校长、院士,一路走来,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又都是那样丰富多彩,伴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人生场景
本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本书曾于1919年获普利策奖,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唯中文译本,尚是首次推出。 亨利·亚当斯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先后就读、执教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出身于声名显赫的总统世家。他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体作品《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传记,也是世界一流的教育经典与历史文化名著。本书运用自传与德式教育小说相结合,对一个时代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它要说的不是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而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因此,亚当斯希望人们这样来看他这本书,把这本书当做一个历史哲学的思辨过程。
林文庆、萨本栋、林语堂、鲁迅、顾颉刚、张星烺、孙伏园、陈衍、沈兼士、陈万里、王亚南、施蛰存等三十多位先生是厦门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本书以这些名人在厦大期间的活动为中心,讲述了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不仅关注这些名家辉煌的学术成就和教学业绩,而且关注他们少为人知的一面,如家世、履历、过往等;所述在厦大的经历也注重趣闻轶事,如音容衣着、讲课神采、师生交往、生活情趣,乃至家庭婚恋、子女教育等,多从细节入手挖掘了不少被尘封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大师们非凡的文人魄力、气节和风骨,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填补了国内相关的文史研究,再现了厦门大学百年来艰难而恢弘的办学历程。
葛剑雄修订了此前曾经面世的《谭其骧前传》《谭其骧后传》中若干错讹,根据近年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等新资料增补,收集参考谭其骧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和大量资料,由谭其骧弟弟亲自审阅部分初稿。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努力。本书经十五年补充完善修订,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本书内容包括:《周易》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对《周易》重要性的认识,充分理解学习《周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使读者进一步明确《周易》是什么,学习《周易》学什么,明确目的,端正方向,以达到提高境界,陶冶品性,指导实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