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陈立群,新时代 四有 好老师的杰出代表,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9年中宣部授予其 时代楷模 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躬耕教坛40余载,当校长30余年,在退休之际,陈立群婉拒东部学校百万年薪聘请,远赴贵州贫困县义务支教,让一所 垫底 的民族中学完美 逆袭 : 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的100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实况 净流入 ;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州。 陈立群将奇迹发生的原因都写入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用朴实的语言和心中的大爱,首次全方位记录支教之间的工作和探索,记录为贫困地区学生、教师、社会层层立志的故事,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扶贫扶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并启发读者站在更高角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吴刚编著的《吕志涛(从小山村走出来的院士)》是一本吕志涛院士的非学术文选集。是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撰写并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以及《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的选集。分为自述篇、育人篇、感恩篇、随想篇、工程篇和述评篇六部分。
本书是为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而编纂的学术论文集。论题广泛,以元、明、清时代为主,兼有通论历代的文章,涉及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行政建制、政治生活、文献典籍、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使读者得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同时还有少量回忆性文章,追忆了许大龄教授在教学研究中的点点滴滴,感情真挚、质朴动人。
葛剑雄修订了此前曾经面世的《谭其骧前传》《谭其骧后传》中若干错讹,根据近年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等新资料增补,收集参考谭其骧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和大量资料,由谭其骧弟弟亲自审阅部分初稿。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努力。本书经十五年补充完善修订,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后勤人很平凡,后勤事很繁杂,但平凡人能够经年累月地把繁杂事做细、做实、做精、做优,就是不平凡。郑雅萍主编的《后勤人,后勤事》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在浙江省高校后勤选送的文章中,按照“点面结合、好中选优”的原则,精选并整理了60余篇,从无私奉献、尽心尽责、细致入微、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大爱无疆六个方面真实记录了后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班组)和先进事迹。下篇收集整理了100余个真实案例,主要是近年来省内高校后勤在劳动合同、工伤待遇、劳动报酬、制度管理、交流沟通、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纠纷(诉讼、仲裁等),并对事件成因和事件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勤人,后勤事》既可为高校后勤宣传弘扬高尚精神、科学指导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亦可作为高校后勤人事工作的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建立学界陶铸国民: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主编章开沅和余子侠两位老师的意见,这套丛书是要总结现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避免其已经走过的弯路,克服其弊端遗留的消极影响”,以使今人“实现对于历史的超越”。在今天中国教育界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几乎已经不知大学和学术为何物的情形下,这份用心,深值敬重。这也使我想起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有位老先生问我,何以民国时候的大学办得比现在好?我知道这个问题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且也很好奇,想知道老先生对此怎么看,故而答日“不知”,请老师指教。现在,又已是七年过去了,这本书有没有回答那个问题?自然要交给读者评判。 后,应感谢对这本书的写作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的章开沅、余子侠、秦和平教授,以
本书把叶先生的一生放在历史洪流中去考察,让读者不但分享叶先生的悲欢,并在重温20世纪中国史过程中感受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这部优秀的传记记述的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史。
作为新中国民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书立论,还多次参与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先后参与了民法典(草案)、民法通则、破产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动,对中国民法学的体系构建和发展、以及中国的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先生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民商法学事业。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毅。1996年,先生已近古稀高龄,却仍然和我们青年教师一起远赴河北的贫困地区支教,并且,解囊资助数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是一种关爱他人、心系弱者的豁达。1999年,先生指导的吴汉东博士的学位论文成为惟一荣获当年首次评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法学类论文,先生作为指导老师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大的奖金。先生却毅然将其中的大部分捐献给法学院作为贫困生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