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没有内容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他的音乐和一生的爱情故事是浪漫主义好的注脚。尽管法国对这位本国的大师总是保持着又爱又恨的关系,但柏辽兹的伟大在全世界其他各地已得到公认。现在,对他的陈旧反对意见也逐渐消失,指挥和乐队终于知道如何正确地演奏他的音乐。 在柏辽兹去世将近百年之时,他的真正特点仍被他那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形象掩盖着。他的总谱丰满华丽,今天固然已不再令人惊奇,但当年他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因而转移了一般人甚至他的崇拜者和评论者的评论见解,使他们不去注意他的旋律的典雅纯正,以及他制造戏剧性对比时的那种贝多芬式的宏伟气魄。
朗朗,1982年出生于沈阳。刚出生时,父亲就在沈阳空军大院为他安置了一个温暖的家。这里有一条走廊,但凡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与音乐、钢琴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孩子每天比着练琴,在这种比试中,竟然比出了一个天才,一个震惊世界的钢琴王子。 当4岁的朗朗腰插双“枪”来到了钢琴教授朱雅芬家里时,当他在宁山路小学因为学钢琴而提前离开学校时,当7岁的他与父亲背井离乡到北京艰辛求学时,谁会想到,一个*的钢琴王子就这样一步步踏上了钢琴圣坛?
又是一个名人后代的故事,幸与不幸,都已命定地纠结在一生中,逃不开也躲不掉,全世界都爱他的父亲莫扎特,可是她只爱他,原原本本的爱。他和父亲谁又更幸运一点呢? 幼年跟随母亲和姨妈一路巡演时,他就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可是听众不甘心天才的故事过早地落幕,甚至连他的母亲也想把他当作莫扎特的替身。他不断地自问:我又在哪里,难道永远是“莫扎特的儿子”吗?挣扎中遇到一位娴雅的总督夫人…… 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终他发现了一个百丈红尘中哭过、痛过、爱过甚至被遗弃过的真实的莫扎特。他不再逃,不再恨。临终前,他终于坦然地面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且告诉心爱的人,他爱她,因为只有在她的心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窗帘要紧闭呢?也许拉开就有太多的观众,真相又要局促地钻回大公的衣裳里去。 因为爱,他选择了勇敢
假如你是对他视之如神的,读了这本家书选,很可能会讶怪,幻灭。原来,一切音乐家“心中的太阳”并不那么纯,那么神圣不可思议! 家书之可贵,端在于此。莫扎特为自己画了真容:道地的凡人,往往还有大俗气,俗得可怪。 人如其乐吗?这道路好像用不上了。这种矛盾,这个“莫扎之谜”,且让学者们去解。对于莫扎特迷来说,这正可刺激我们去咀嚼他的音乐——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耐咀嚼的音乐。 原信有好几卷,这里只选了一部分,而且只是摘其片段。附以夹注夹议的“译读札记”,既是希望有助于增加阅读兴趣,也是译读时心有所动,不能已于言,不免啰喵几句。 无论在音乐还是外文方面,译者都是个“受好者”而已。
1827年,贝多芬临死之前,一位年轻的音乐家费迪南德·西勒来到贝多芬的床前,向他崇敬的大师表示临终的敬意。大师死后,按照习俗,西勒剪下了贝多芬的一缕头发作为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缕头发神奇地来到了纳粹占领下的丹麦,成为吉勒耶城的医生奇·弗雷明的收藏品。当时,弗雷明医生正秘密地帮助犹太人逃脱纳粹的迫害。是谁给了弗雷明医生这缕头发?为什么给他?是什么原因使弗雷明医生战后对战时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 弗雷明医生死后,他的女儿成为这缕头发的继承人,并使头发走进了苏富比拍卖行。1994年,在一次拍卖会上,两名贝多芬的崇拜者艾拉·布里兰特和“切”·格瓦拉买下了这缕头发,之后通过DNA试验,终揭示出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贝多芬长期的慢性病、晚年失聪以及他的后死因。
威尔第是举世屈指可数的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这个地位是无庸置疑的。虽然他娴熟的作曲技巧不断提高,日益精练,虽然他刻画人物性格的功力越来越细致入微,表现丰富,但他的本质——原始、纯朴、率直、高尚、热烈——从《纳布科》到《福斯塔夫》却是始终如一。 威尔第在不顾一切、不惜贬低乐队以抬高歌唱家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影响下长大,开始他全盘接受,后来才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歌剧的形式。当他成熟以后,他的创作显示出音乐造诣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乐队的处理上更加敏感,更加足智多谋、匠心独具。他的配器极有个性,清澈透明,美丽如画。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幼时的困苦挡不住求知的坚韧不拔,在光与影中执著地追求自我的旋律。纵然命运几多波折,艰难和天分铸就了一代大师。本书讲述世界音乐巨匠德彪西的故事。
彼得 伊利奇 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 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于 1840年5月7日在俄罗斯的沃钦斯克出生,1893年11月6日在俄罗斯的彼得堡逝世,享年53岁。 柴科夫斯基并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 4岁到8岁学法语和德语等。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对音乐感受性特强的孩子。 10岁时听从父母的规劝,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学习。 14岁时母亲的去世成为柴科夫斯基渲染到音乐中去的契机。虽然还在从事有关法律的工作,但是他无论如何不想放弃音乐。21岁进音乐学校,23岁放弃有关法律的工作,正式跟音乐老师学习作曲法。 柴科夫斯基加强了同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由俄罗斯音乐家鲍罗廷、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组成的 五人团 的交流。 这个时代也正是芭蕾的中心地从意大利转移到俄罗斯之时。从 28岁到38岁之间,柴科夫斯基定写
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逝世,享年35岁。 莫扎特的父亲来自一个从事建筑、雕刻、装订等手艺的家族,是个艺术世家。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个音乐家,他发现莫扎特具有音乐天赋,因此从莫扎特 4岁开始,就使用自己为莫扎特姐姐学习而编撰的练习曲集(冠以莫扎特姐姐爱称的《为娜内尔而作的笔记本》)都莫所特学习音乐。 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6岁时在宫廷演出,因演出极其出色而受到众人的赞誉。之后,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赴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成为极受欢迎的人,被誉为神童。受到激励的莫扎特,8岁起创作交响曲,并开始正规学习音乐。莫扎特13岁时成为宫廷乐师周游于欧洲各地,过关幸福的生活。 莫扎特蔑视供人差遣的工作,因为被贵族、主教容纳而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生于佩萨罗,1868年11月13日卒于巴黎。自幼爱好音乐,初随父学吹号,后学哈普西科德和歌唱,1806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歌唱、大提琴和对位法。但他对课程不感兴趣,却在图书馆潜心研究J.海顿、W.A.莫扎特等的乐谱,获益非浅,并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和宗教音乐。1807年写了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0年毕业时上演了喜歌剧《婚约》。此后4年写了15部歌剧,其中正歌剧《坦克雷迪》、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大获成功,使他名声大振。1815年起任那不勒斯歌剧院、圣卡罗剧院和丰多剧院艺术指导,创作了《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奥赛罗》、《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贼鹊》、《摩西在埃及》、《湖上夫人》、《塞弥拉弥斯》等歌剧。1822年随意大利歌剧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备受欢迎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伟人的力量在于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周愿同编撰《莫扎特》一书的目的是希冀青少年读者追寻历史足迹,传承伟人精神,点亮梦想之光。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他是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一书从日常生活曲折有趣、多姿多彩、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中传达莫扎特不同的特质及取得成功、成就的道理,把传主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全面、立体、多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愉快轻松阅读中吸取养分,得到启示。而优美的文字对青少年的提升写作能力有一定熏染。
本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 本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本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搭配。 本丛书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本丛书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本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