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欢笑留人间》由相声泰斗马三立之孙马六甲执笔,书写了马三立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内容包括其家学相声渊源、年轻时撂地卖艺的经历、相声作品叫响津门、相声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书既展现了马氏家族与相声的缘分,也展现了马三立的不懈努力、爱国热情以及 立德、立功、立言 的人生准则。 天津的相声文化历史悠久、自成一派,马三立相声作为津派相声的代表,将 真、俗、顺、乐 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聚焦马三立与津派相声这两个核心元素,以马三立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融入经典相声作品解读、相声沿革发展、天津地方语言特色等多元信息,并配有马三立的珍贵照片,旨在还原一个富有市井色彩的马三立。
为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之四,主要介绍邱肖鹏先生学艺及创作道路的非凡人生。邱肖鹏为苏州评弹著名作家,创作长篇《方珍珠》、《追踪》、《九龙口》、《明珠案》,中篇《老杨与小杨》、《白衣血冤》、《老子、折子、孝子》、《三斩杨虎》、《禁烟记》,短篇《车厢一角》、《雷锋与新战士》等,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瞩目。本书还汇编了邱肖鹏先生撰写的创作评弹书目的体会文章,选编了与他人一起合作创作的评弹书目。
惊叹世界的“音乐神童”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凭借他的天分与努力,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巨匠。现在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可当他在世时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他短暂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他的音乐美在哪里?他的音乐与人生、哲学、建筑有什么关联?他的音乐与18世纪的欧洲精神,与21世纪的我们,有何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身多年音乐素养和对莫扎特音乐的感悟、理解,从各个细节全方位剖析了莫扎特的一生,在讲述莫扎特的同时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带领你走近莫扎特的音乐,走进莫扎特的内心世界。
《做衣服》是时装界一代宗师山本耀司的坦诚回忆录。 新版增加了一整章内容及全新后记。他不禁在书中感叹:人怎么可以这么美。 山本耀司被时尚界奉若神明,却称自己是“反时尚”的:“我对时尚并无兴趣,我只对怎么剪裁感兴趣”; 无数人渴望拥有他设计的衣服,他却拒绝制作主流的西服,更愿意为各种边缘人士做衣服:“我只给自己的同伴——那些坏家伙们设计衣服”; 他将布料做 旧、撕裂、破坏其平衡,一再挑战着我们对“美”的认知:“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事物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 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山本耀司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 书中还收录了对山本耀司的100个
有一种艺术家永远鄙视流行艺术,他永远面向自我的心灵吟唱,不去理会众人的需求。他为艺术而艺术,为自我的灵魂而写作。舒曼的音乐正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纯粹表露。 舒曼的想像力曲黄昏、黑夜和一切神秘、令人迷惑不解、鬼魂般的东西引起。他是乐坛中的霍夫曼和让·保尔。他像一位哲人用最精练的语言传述着宇宙的奥秘,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和深邃的审美体验。 以这本舒曼传记为例,作者蒂姆·道雷(Tim Dowley)是位历史学家出身的音乐家与作用,他从各家研究舒曼的成果入手,并以原始资料为根据,客观地整理出舒曼的全貌,让人读了觉得清晰而富于趣味,实在是一本爱乐者可读的好书。
傅山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对于文学艺术也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论、文论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傅山的诗论文论中贯穿着经世致用的观点,注重诗文的社会作用,他提倡真实地反映社会观实,反对“文章日不真”,更主张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模拟、因袭、复古;他强调作家应以气节名世,气节是最重要的。他的诗论文论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和精神境界。他对于历代大家都有所评论,对明代文学评论尤多,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本书作者就傅山的诗论文论及其生前一一做了介绍。
巴托比,美国文学巨擘梅尔维尔笔下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竟跃出纸页化身为一种病毒,弥漫在文学世界中,让众多作家无法下笔。得上巴托比症的人都无药可治,而任何抵抗此病的举动亦是徒劳。本书的叙述者是便是一位“巴托比”患者,他年轻时曾写过一本小说,但因为某种心灵创伤,他拒绝再写。直到某一天,他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和他同病相怜的作家封笔之谜。奇怪的是,他的日记里看不见正文,只有脚注,好像正文被某种不知名的病毒吞噬了……
丰子恺先生欢喜画猫,也乐于为猫写文。他笔下的猫,或陪伴主人读书看报、饮酒作诗,或配合孩子嬉戏玩闹,甚至能够帮助主人招待宾客;虽然偶尔偷食,惹人生气,但可爱俏皮的猫始终与人相伴,共度美好流年。本书精选数
丰子恺是 的大师,艺术和文学成就享誉海内外。本书稿通过23篇访谈,以丰子恺及其故交的后人追忆的方式,勾勒了丰子恺丰富博大的一生,仰望其丰美雄厚的艺术成就、豁达儒雅的文人品格和友爱积极的人生态度。被访谈人物谈吐中的丰子恺形象,与天上的那颗“丰子恺星”一样,熠熠生辉,闪耀着光芒。
黄飞立是我国的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他十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曾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跟随音乐大师保罗?兴德米特学习作曲理论,1951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1956年参与创办指挥系,任教授、系主任,执教三十余年,桃李满天下。 黄飞立的口述史《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书中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和传奇经历。读者会通过上一辈音乐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他们的音乐表演天赋和非凡技巧、他们所经历的种种人生波澜、他们的理想和友谊,以及他们对音乐表现力境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在更深层次上理解音乐之妙和人生之美。
如果把《丁绍光:生活与艺术》所要报告的主人翁丁绍光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能看出他的许多新名堂来。有不少作者为丁绍光立传,或者以别的形式为他写下了许多文字,大多着眼于他的画的市场价格。对于一位以画为生的画家,市场价格的高低对他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价格总是在浮动的,总是在变化的,总是受着其他因素制约的。在丁绍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他的确向西方展现了自己,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站立在自身价值的天平上。这种展示又是双向的,他同时又把西方的艺术观、价值观、新的技术观念向中国观众进行了展示。这终将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笔者以为还有比这一切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画家艺术生命的过程,是艺术家所经历一切的体验,这些体验又是如何通过他的艺术表现出来的。我所以要把丁绍光放在这样“画家西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