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的10月至12月,一对艺术家同住于法国南郊阿尔勒的一幢黄房子里,当时他们都尚未成名。这对艺术家就是 的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 ,本作讲述了他们同住创作的真实故事。在共同吃饭、饮酒、交谈、争论、休憩和作画的这段时期里,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展现出了历 为强烈地惊人创造力。短短9周时间里,梵高的精神在重压之下崩溃了,他不仅与高 产生了摩擦,还对自己施加了暴行,而高 的不辞而别。在艺术 ,从未有两位如此 的艺术家曾一起在如此小的空间中共同生活创作。作者揭秘了两位艺术家同住这段时光的点滴,利用大量的信件和新的证据来描述梵高与高 如何绘画、交流思想,及共同生活的种种细节。本书是对一段脆弱的友谊、艺术、疯狂、天才的细腻探寻,也是对震惊世人的割耳朵行为之因的探寻。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 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
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香草山》不仅是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也不仅是一段纯粹的精神体验,而且是我们每一个渴望爱情与获得自由灵魂的人所要经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它像一面镜子,照亮自己的灵魂。 香草山像伊甸园一样,充满着纯真、幸福、罪孽和苦难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彼岸世界,也隐喻着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香草山”上有香草,有羊群,还有牧羊人。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他便可以来到香草山寻求慰藉,而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会给予他一次又一次奋起与追求爱情、自由灵魂以及幸福生活的力量。
褚遂良,唐政治家、书法家,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书法别开生面,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著有《右军书目》。 何炳武著的《褚遂良评传》立足于大量的历史文献,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褚遂良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详细地评述了褚遂良在书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欧阳询,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 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 ,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及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墨迹有《梦尊帖》《张翰帖》《卜商帖》等。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何炳武、何薇著的《欧阳询评传》从欧阳询的生平写起,详尽介绍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以及其家族对本人的影响,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文笔写实,对欧阳询作品的分析公正客观,加上其生平经历,对一代大师有了 全面的了解。
?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 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 好友谊,收集了大量 手资料。 ? 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 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
《艺术巨匠赵孟頫》由李舒编著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曾与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写下 的《兰亭序》。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檀正行,字势遒美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宗尚,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 的里程碑,一生师从多家,博采众长, 终创建“王体”,开中国行书之先风。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仕宦生平入手,分别介绍其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 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与日本 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谈录。对谈录共五章,围绕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展开。对谈纵贯古今,由敦煌而起,延伸至中外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 深远的主题,远见卓识,令人叹服。其中不乏二位学者对于自身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对理想志趣的探讨,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二位学者于艰难困苦中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鲍蕙荞著的《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3集)》是一部钢琴家对钢琴家的访谈录。大师告诉你——做人,做艺术家,做音乐家,做钢琴家和钢琴教、学、演奏的真谛。让大师伴你走向成功! 书中集结了 近现代中外钢琴家,图文并茂地呈现欧、美、亚洲钢琴家的艺术人生。放眼当今阅读世界,还没有一套书能邀请到如此众多的钢琴大师、演奏家、教授。鲍蕙荞老师坚持了近20年的访谈,有些采访对象已故去,但是珍贵的图文资料,对钢琴的探索、对艺术的思考通过采访保留下来。这套图书的出版对当今中外钢琴文化和教育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这套图书的成果也对钢琴跨文化交流有着深刻探索,对近现代钢琴艺术研究有着重要贡献。它将对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
《看山还是故乡青(回忆张大千)/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是张大千的生前好友、故旧,门生及其子女、亲属撰写的回忆录,也收集了张大千先生的部分画作及诗文。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大千先生的情况,还征集、转载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海外有关怀念或介绍大千先生的文章和资料。
以前的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以自己美术家的眼或音乐家的耳加上天才的技艺,创作出美妙的作品,给我们提供视听的娱悦,震撼我们的心灵。到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变化便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出现,有许多艺术家不再用画笔和画纸画布进行创作,而是用自己的身体、生活甚至生命进行创作。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生活、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界限变得模糊,灵与肉的界限被折除,一系列的艺术哲学问题摆到了美术史家、美学家乃至哲学家问题面前,传统的理论在新的艺术现象面前陷入了束手远销策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