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尔 卡森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威廉 苏德在这部描述卡森生平的全新传记中,以详实的研究和优雅的文字展示了为何这位伟大的女性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 卡森钟情于大海,曾经写了3本书讲述海洋的奥秘,每一本都畅销世界。《寂静的春天》是她的第四本书,而正是用这本书,这位低调恬淡的生物学者唤醒了无数人的环保意识,开启了人类的环保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遥远的海岸》考据精细,行文优雅,凸现出一位性格腼腆又激情满怀的女性形象:在大自然中徜徉的卡森比在文学天地里更加洒脱自在。威廉 苏德还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卡森与多萝西 弗里曼的浪漫友情,以及1964年卡森因癌症去世的情景。这本书真正写出了20世纪一位杰出改革者的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时常想要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被其他缤纷的生命所深深吸引。 威尔逊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是人性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威尔逊从切身经历出发,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核心探索。从游荡在亚拉巴马州的森林,到深入苏里南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从儿时对巨蛇的幻想到确立研究蚂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这些奇妙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极大丰富了他对自然的领悟,也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世界的惊奇和热爱。 这本富有诗意、发人深省的关于“亲近生命”的著作,不仅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对自然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保护伦理的雄辩陈述。威尔逊指出,我们对其他有机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重视它们的价值。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特殊关系,让
真菌长什么样?有些形容猥琐,有些娇艳欲滴;有的出血,有的长毛,有的流墨,有的发光;像柠檬糖,像果冻,像舌头,像死人手指……真菌吃什么?钟乳石、核辐射物质、蟑螂触角、大便、麋鹿尿过的树叶……真菌怎么用?酿酒,做染料,保护法老古墓,修复土壤和水质,还能让你哈哈大笑(字面意思);有的致病,有的治病;有的每年都能吃,有的一生只能吃一次。 这本通俗有趣的小书告诉我们,真菌王国妙不可言,可食用性居然是真菌学中最无聊的一面! 小心,你可能会像许多真菌爱好者一样越陷越深。
本书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后, 全面、真实、详细地讲述了杨院士一生经历的点点滴滴, 也真实而客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杨院士的科研成就。杨福愉, 生物化学家, 浙江镇海人, 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历任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 北京生物化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线粒体和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电离辐射对线粒体膜的损伤及线粒体膨胀和收缩依赖于内膜能量转换过程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成果。本系列书的成稿, 把反映老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环节、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都保存了下来, 对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每天面对着花样繁多的加工食品。一方面,它们可以随时随地填饱我们的肚子,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另一方面,长期食用这样的食物,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你可能会从新闻中读到这样的信息:加工食品不利于健康。但为什么呢?如何定义加工食品呢?我们自己在厨房做的食物就是的吗?定义加工食物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定一种食物的加工程度更是难上加难。 雪上加霜的是食物仅仅是冰山一角,很多物质可能影响我们的身体,比如添加剂、清洁剂。自制的清洁剂是不是更安全?面对新闻资讯中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全盘接受,还是置若罔闻? 本书将通过科学的分析,告诉你哪些数据是可以相信的,哪些措辞是有待商榷的。你将获得科学衡量海量信息的有效方法。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历史回顾。在书中,弗朗索瓦·雅各布追溯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如何从宏观过渡到微观,进而聚焦到分子尺度上。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时间、偶然、个体等观念的演变。 长久以来,人类依据外形对生物进行分类。十八世纪之后,细胞成为研究的焦点,人类开始在细胞内寻找“隐藏的生命建筑”,直到十九世纪发现了基因。二十世纪,人类解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密码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书里,雅各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大规模的认知转变都是一次思想革命,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置身何处的理解。 本书以遗传学的发展为例,描述了生物学理论的演变过程,诠释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论证了知识储备、技术条件与想象力如何为科学突破做好了铺垫。 后,雅各布探讨了这个时代的若
《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于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在本书中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脆弱的物种》是刘易斯·托马斯的一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是他作为一代医者的毕生思索。 部分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重视基础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两个关切。 第二部分涉及更普遍的问题——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主张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卫生条件,扩大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第三部分从专业以外的视角谈自然、心智与未来。 第四部分可以被称为托马斯的告别寄语,由一个大胆的设想作为主线:地球有思想吗? 通过对“合作”、“沟通”和“联系”三个主题的讨论,托马斯得出了颇为幽默的结论:生命在于合作,万物皆有联系,未来亦当如此;如果地球真的有思想,其注意力很可能会投射到多样性远超人类的甲虫身上
为什么是我们生活的“导演”?我们能对产生影响吗?从大脑和角度看,男人的衰老和女人的衰老有哪些不同?我们能从高龄老人身上学到什么?为什么说晚年幸福也与大脑水平相关?压力是如何让我们生病的,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毫无压力?想要变聪明,就要喝“× 个核桃”?为了年轻,大脑也需要?肠道细菌群如何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能反客为主吗?为什么阿尔茨海默病仍是不治之症?在书中,老年科学贡克教授通过综合探讨大脑与衰老的关系,为我们解答了生活中及医学上对衰老的常见误解,告诉我们在面对衰老时,是如何调节并发挥作用的。贡克博士提出,我们从年轻时就要形成对衰老的积极认知,打破对老龄的刻板印象,锻炼语言能力,保持阅读、写作和交谈习惯,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早做好储备。科学解释老龄化,是近年来不断颠覆的认知的研究领域
科学告诉我们,每一种生物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化,这个过程缓慢而且惊人地复杂。按常理来说,它们都应该遵循同一套规则。但直到今天,基因时代来临,生物进化的统一规则仍然是迷糊不清的。 为了了解物种的起源,解开生物的进化秘密,本书通过对40个动物的案例进行研究,玛吉·瑞安·桑德福德从方方面面讲述了生物学令人困惑的进化故事。
我们已经知道进化如何在过去的 38 亿年里把一个曾经荒芜的星球变得丰富多彩,让它拥有了如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和微生物。那么是进化催生了生命,还是生命成全了进化?究竟什么样的改变可以被称作进化,而所有的进化是否真的与生存息息相关?自私的基因推动了进化吗?进化本身也在进化吗? 这本书探讨了进化的内在运作机制,并考量了由此引出的棘手问题——生命的出现是某种必然,还是一次意外?它是如何开始的?它有目的或方向吗?在众多的争议中,随着我们对进化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当下的人类又该如何看待自身在进化链条上的所作所为?
恐龙从哪里来? 它们如何崛起并成为地球的主宰? 有些恐龙为何如此庞大? 有些恐龙为何长出了羽毛和翅膀,还变成了鸟? 没有变成鸟的恐龙为何都消失了? 命名过超过15个恐龙新物种的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用积累多年的大量化石线索,串联起一部精彩绝伦的恐龙史诗,完整地介绍了这种史前巨兽从逐渐崛起,到称霸世界,再到尽数毁灭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本书还生动地讲述了神秘的“恐龙猎人”追寻远古生物踪迹的真实故事,带领你跟他们一起探索恐龙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