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杨利伟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 中华飞天人 如何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航天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 23个成长关键,50段辛酸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杨利伟,触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哥伦布/世界伟人传记》由谢祖英编写:世界上著名的两位探险家:在陆上是马可波罗,在海上是哥伦布。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里,盛赞中国是一块黄金乐土——富庶的国家。因此,引起了哥伦布探险的兴趣。他深信“地圆之说”,所以抱定了这个信念: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准能到达印度和中国。 哥伦布本着坚毅不拔的精神,排除了人们对他的诽谤和讥笑,终于获得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组织探险家,横越大西洋寻找东方的黄金国。他这次除了寻找黄金国外,还有一个愿望: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心一意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基督的爱,传布到新国度去,感化当地的人们。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愿望之前,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先感化了那些要谋杀他的队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新世界——美洲。 哥伦布这种伟大的开
本书叙述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境遇,以及她终怎样由医学院毕业成为医生的故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五日,劳仁·罗西出生于新西兰的惠灵顿。幼年时,她的父母常常打架,后来因父亲在澳大利亚找到工作,全家便迁往那里。其后父母关系更加恶化,父亲常不归家,母亲也有了新的男人。这个男人已经离异,他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和父母住在两辆房车里,过着四处迁徙打工的生活。劳仁的母亲带着三个女儿住进他的房车。在这段日子里,八岁的劳仁遭到这个男人的父亲和这个男人的兄弟的轮奸。这个汽车家庭的成员都是稍一有钱,便饮酒作乐的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次航海。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0月28日,船队到达古巴岛,哥伦布误认为这就是亚洲大陆。 随后哥伦布来到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海地岛,在岛的北岸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 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新大陆,就有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内容介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兴企强国的“生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爱迪生——*多专利获得者,在迈向成功的途中所遭遇的故事,其“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名言家喻户晓,至今为今天那些企图走捷径之人提出了忠告和鞭策。其自学成才故事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哥伦布——新航路开辟先驱,在迈向成功的途中所发生的故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榜样,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2004年,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45周年,由李浩鸣先生主持组织编出《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此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有关专家建议出版简装本,以利于普及发行。为此,主编者到湖南大学任教后,和他的学生进一步收集材料,共汇集了8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研体会、治学心得和育人经验条目,还选录了多篇小故事,辑成《院士心语》一书。主编者邀请笔者写一篇序言。笔者感到荣幸而责任重大,从头阅读学习本书原稿,读后受到教益和启发良多。这本《院士心语》由李浩鸣和蒋晶丽主编。
祖冲之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人。他推算的圆周率精准度领先了世界其他民族一千多年,他制定的《大明历》沿用至今,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走进先贤普及读本:博学多才祖冲之》讲述了祖冲之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南北朝是怎样不甘寂寞、在淡泊中对科学的真谛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他留给了后世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展示了中华民族心忧天下的科学家的精神境界。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祖冲之这样的启明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维纳布洛格》对维纳、布洛格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本书通过56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两弹一星”元勋、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的成长和成功经历娓娓道来,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位科技专家从幼儿时代的数学顽童,到有志向、有追求的爱国青年,再到投身航天事业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多角度、生活化地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为人处事之道和人格魅力。 读者在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中,可以了解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导弹研制历史,感受中国航天自立于世界的能力,以及老一代科技专家为祖国的强大倾情奉献的伟大精神。
*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的胡先骕(1894-1968),江西新建人,出身世家,自幼聪颖,读京师大学堂后两度留学美国,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北大、北师大、清华等高校,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领导和参与创办中国个大学生物系、生物研究所,推动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发展以及植物学教材、图谱、专著的编撰和出版。他是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和中国植物学会任会长。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发布“活化石”*新种,轰动国际。 在新文化思潮的激荡中,胡先骕坚守传统理念,作为《学衡》主将,与胡适展开论战。平生广结文友,能诗擅词,获大师专家高度评价。《忏庵诗稿》由钱钟书代为编订,《*歌》长韵得陈毅推
从延安窑洞走出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留美科协 的骨干成员,与赵忠尧、邓稼先、叶笃正等同船 海归 中的组织者。 立志科学报国,从南开中学毕业选择专业时,他游移在地质学与化学之间,60多年后,他的母校明尼苏达大学在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时,称他为 中国地球化学之父 。 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富铁矿、铀矿及黄金大会战指明了找矿方向。 他广泛关注和积极开拓的分支学科领域,涉及低温地球化学、分散元素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化学、陨石与天体化学、极地考察及大洋深钻。
这是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在美洲、欧洲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名牌大学访学的过程中撰写的一部思想新著。
本书是继《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之后我所译的又一本汤川秀树的著作。读其书欲见其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然而,当我想搜集有关汤川的传记资料时,我却意外地发现是多么地困难。在国内,不仅过去没有出过一本中文的汤川传记书籍,而且连外文的也极其罕见。十多年前,戈革教授给我寄来了《旅人》的英译本。接着,我又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的日文原版本。 关于《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的日文版和英文版的情况,我想做一点说明。《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日文版的书名是《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原先是在1958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朝日新闻》上的,同年由朝日新闻社汇总成书正式出版,而到60年代又由角川书店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