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本书作为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的 院士风采录 系列丛书之一,《院士书房与书情》的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走访了一百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聆听他们讲述读书与成才的故事,记下他们与书的真情实感。作者逐一拍摄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书房与环境,恳请他们留下各自对 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等多视角的人生感悟之墨宝。因此,本书也成了让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相信本书所呈现的几百幅鲜为人知的精美图片与百篇采访记录,无论是院士风采大特写,还是充满哲理的寄语以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会令青少年读者引发思考,获得读书成才的启示。全书为全彩色精装本,典雅大气。一册在手,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斯梅尔是1966年菲尔兹数学大奖得主,他是一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当代数学大师。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做出了成就,例如首先证明将球体从内向外翻转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提出了混沌概念的先声——斯梅尔马蹄等等。斯梅尔首先突破了维数障碍,在高维宠加莱猜想上取得重大进展,证明一个六维的世界有可能比一个三维世界更为简单。不仅如此,斯梅尔还是一名发起了旨在终结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的狐胆骑侠,并与美国的科学管理机构进行过维护学术自由的不懈斗争。斯梅尔有丰富的业余爱好,不但被公认为的矿石收藏家,而且还热衷于摄影、航海、登山。本书由一位十分熟悉他的数学家撰写,不但以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梅尔数学成就的迷人之处,更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勇于追求、执着探索的数学家形象。tt tt tt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讲述了作者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进步思想的熏陶,很早就走上了跟随共产党建设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后,作者在不同部门和岗位工作几十年,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认真总结了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深入思考了航空科学研究和航空工业的特点及规律。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可供当今航空工业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和担负领导责任的人士阅读学习,也可供各资料室、图书馆馆藏。
《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即是“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共分“科学思想鸟瞰”、“中西会通模式探微”、“天文学思想评价”、“数学思想新证”、“占验思想初探”、“研究进展述评”和“附录”等七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著名中国科学史家郭书春先生的文章曾在“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为主题报告简要介绍过,只不过由于不是关于薛凤祚的专题论文,只好放在附录部分;附录中的其他几篇短文分别在会前发表于有关报刊,放在这里,意在反应一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和组织的薛凤祚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书是哥伦布日记,介绍有驶向茫茫黑夜笼罩的海域、海上漂着陆地的蛛丝马迹、上帝保佑我们看见了陆地、那里的国王有很多金子、那些人是从天上来的、附近还有多岛屿可以占领……
本书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 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钟轫编著的《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以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85岁的人生历程为主线,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记录了张履谦求学、工作、生活等多彩瑰丽的人生,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张履谦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坚持不懈的学习意志、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谦逊宽容的为人之道、高尚温厚的人格情怀。 《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我国老一代国防科研人员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披露了我国雷达、电子对抗、航天技术研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朱光亚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和地方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朱光亚同志生前友好、家乡人民及亲属,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沉痛悼念和深情追思。许多单位举行了追思会、座谈会,许多领导同志和专家撰写了纪念文章,我们还在报刊及互联网上看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今年2月,在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又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在缅怀、学习和宣传朱光亚同志活动中,《风范长存天地间》编辑组精心编辑了这本《风范长存天地间——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
马丁 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他不仅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是一位研究和著述颇丰的博物学家,他开创了贝类学,在1685年出版了《贝类学史》。为了给他的著作添加插图,以形象地说明文字内容,马丁 李斯特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她们被教导要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并完成了个别软体动物的第一批正模标本的绘图工作。 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精致的绘笔,不仅让这些美丽的贝类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让它们成为博物史中受到关注的物种。我们从这些插图和版画本身的美妙与细致,可以了解到早期制作科学著作插图的技术,以及这些在科学革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女性角色。 本书介绍了马丁 李斯特和他女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博物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本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身的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的著名的专家,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我国水电事业尤其是三峡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与潘院士的贡献有直接关系。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水电重大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议,做出过关键性的决策。他在我国科技界尤其是水电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潘院士也因此获得过我国科技界奖项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和 光华工程科技奖 等等。此外,潘院士还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一位诗人,平生著作等身。本书为潘家铮院士的传记,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收集了潘总的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回顾了潘总的不同寻常一生。
此书构架欠精巧,虽非急就,却因倒叙式地采访和采访中多次“新大陆”的发现,显露出填充痕迹。更由于作者过分谨慎,总想*真实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笔调有些拘谨,生活真实有余,艺术真实不足,刘光鼎的形象也欠鲜明生动,整本书也缺乏神韵。但聊以自慰的是,作者内心很虔诚,态度很认真,的确尽力了。 同时,作者也本着客观公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对刘光鼎院士的采访之后,对中国油气的一次创业及陆相生油,尤其对大庆的发现做了简略的报道。对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做了充分的肯定,此章节似有游离主题之嫌,但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史,具体到陆相而海相的过渡而言,简略地回顾与梳理,作者认为不算赘述。因为它有益于提高国人的油气意识,有益于创建节约型国家,同时也呈现了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石油
贝时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和推动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主持领导了我国首批生物火箭的成功发射,是筹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先行者。他以实验为依据,挑战传统细胞学说,创建了“细胞重建学说”。德国图宾根大学五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证书。在太阳系中,有一颗闪烁的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时璋星”。透过贝时璋精彩的世纪科学人生,在了解他的科学研究历程、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学部的建立、我国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首批生物火箭的发射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阶段基础工作的历史。 贝时璋笃实敦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德高望重。他在科学上的远
魏源是近代史开端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著述对中国乃至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多角度、立体式地对魏源的人生历程和卓越成就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魏源广泛的社会交往,经世思想的形成,成就显著的改革实践,对今文经学精义的阐发,爱国御侮思想和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性贡献,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诸多建树,以及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精到的评价。全书视野宏阔,资料翔实,论述深刻,不仅在魏源思想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而且通过魏源及其周围经世派群体的活动,反映了嘉道时期社会剧变和学术递嬗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