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郦波教授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凝聚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对其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他从读者朋友们可能遇到的困惑出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对曾国藩家训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做一个条分缕析的解读,希望给今天的读者更多的智慧启迪和现实参照。 无论是职场精英还是职场小白,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银发老者,都能从郦波老师的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这份收获,许是对你立身处世的一种指引,许是对你选交朋友的一声警钟,许是对你教育子女的一分劝诫,可大可小,不一而足,然必有所获。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其风流子弟均为六朝名士的代表,与琅邪王氏并列当时最显赫的家族。谢氏家族世代怀抱适情悦性的生活理想,“朝隐”的处世态度,讲究风神仪表,纵情山水诗歌。在那样一个乱世,诞生了这样一派源于老庄心态的名士家风,聪慧俊秀、狂狷放达的谢家子弟虽最终消亡于严酷的政治环境,然其芝兰玉树般的风神何尝未留在后人吟咏的诗篇之中。本书以十几位谢氏子弟的才情风貌和人生际遇作为主线,纵横交错地勾勒出六朝三百多年的政治图景及士人心态,展现出这个家族的精神传统在不断变幻的大环境下的传承和变迁、融合与抗拒,直至消亡的过程。
会稽贺氏是南朝时期*名的学术世家,素有 江表儒宗 之称。贺氏世代以三礼学闻名于世,拥有贺循、贺场、贺琛等礼学大师,贺循丧礼学、贺玚《礼记》学以及贺琛《谥法》学等,都具有较深远的学术影响。吴从祥编*的《六朝会稽贺氏家族研究》首先考察了六朝时期贺氏家族的兴衰,再从仕职、交游、 *述等方面考察了贺氏的家族特征,接下来对贺氏家族代表人物贺循、贺场和贺琛的礼制建设成就、礼学思想、学术影响等作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资料丰富、分析细致,对于六朝礼学研究、文化世家研究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
六朝琅邪王氏家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与六朝另一望族谢氏相比,王氏家族更重权位功名,所获得的政治权势使其成为中国名门豪族。王氏子弟具有“与时推迁”的精神,善于进取机变,不断适应政治形势。其家族历史不仅是一部两晋南朝的权力更迭史,而且是一部思想流变史。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世代书法家则标识着这个家族的另一种更为永恒的风流。
《韶山毛家英雄谱》是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之作,共有22章,以纪实笔法,依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比较生动、具体地记述了毛泽东的家世及其早期革命经历,以及他的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妹妹毛泽健、侄儿毛楚雄、长子毛岸英,这六位亲人在毛泽东的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事业,顽强进取,辛劳工作,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事迹,还有他们的婚恋和人生历程,讴歌了他们勇于牺牲、奋斗、奉献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是关于毛泽东家世的权威专著。
作者尝试在不同历史档案和文献中爬梳钩沉,透过分析不同商业家族的白手兴家,有系统地探索1841-1941年,香港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当中包括开埠之初,在香港开荒与经营的高满华、李升家族;属于土生一代、纵横商业市场的周寿臣、何东、周少岐与李石朋家族;大力开拓了港九新界建设的遮打、何启、嘉道理、曹善允与布力架家族,以及涉足革命的李煜堂家族等。对于各显赫一时的富家大家族如何在香港开拓经济环境、参与社会建设,甚至在政治、华洋问题上发挥着深远影响力,以及大家族之间的联姻、合作、如何传承维系家族力量、如何与社会产生互动等,作者都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香港百年社会发展的轨迹,也有助于我们详细了解香港大家族白手兴家的故事和传奇。
本书以梁启超核心,对其家族几代人的学术文化成就、人生历程、人格精神及治学、治家方法展开论述。书中介绍了梁氏家族崛起的原因和过程,展示了梁家几代人作为文化名人与学术巨子的人生风采,并对梁氏家族的文化和家族精神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本研究建立在一种新拓展的微观历史人口资料——墓志文献的基础上,在此研究中,墓志并非作为简单的辅助资料,而是跃升至研究的中心位置。作者将人口研究与墓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所搜集的明清上海士人家族墓志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生育子女数、初婚年龄、葬期以及籍贯分布等相关人口学指标;另一方面,运用后现代史学中常见的文本解构方法——深入墓志的撰刻收藏过程中,以揭橥士人家族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
人自从呱呱坠地,长辈亲人给他取的名字就会跟着他一辈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本书作者深研文字学,为了让大众对自己的名字有所了解,作者以创意的体例,针对三百多个常常用来取名命字的汉字,翔实解说各字的字形流变、字形及相关的汉字故事。本书为三百多个汉字搭配近千个翔实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古字形和269幅说明汉字结构的精美插图,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汉字书
作者郦波教授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凝聚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对其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他从读者朋友们可能遇到的困惑出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当今社会的现
本书是一个涉及中外家族叙事文学互动关系的比较文化研究课题。福克纳创造了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时间漫长的美国南方家族史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重点反映美国南方庄园文学传统以及现代文化和种族矛盾撞击下的家族问题,再现美国南方200多年社会变迁和家族盛衰的历史文化进程。福克纳家族叙事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对传统家族叙事的革新性,不仅在英语 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从内容到形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呈现出福克纳家族小说“在”中国的独特形态和异样景观。本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以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家族小说的研究为基础,以莫言、苏童、张炜、陈忠实、余华和阿来等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福克纳影响的新时期家族小说作家的作品为参照对象,通过叙事学、文化诗学和比较文化学等理论的整
本研究建立在一种新拓展的微观历史人口资料——墓志文献的基础上,在此研究中,墓志并非作为简单的辅助资料,而是跃升至研究的中心位置。作者将人口研究与墓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所搜集的明清上海士人家族墓志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生育子女数、初婚年龄、葬期以及籍贯分布等相关人口学指标;另一方面,运用后现代史学中常见的文本解构方法——深入墓志的撰刻收藏过程中,以揭橥士人家族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
......
书稿以沈家本先生之子沈承熙为切入点,以沈承熙为明线、沈家本为暗线, 综合运用文献考据、谱牒分析与逻辑推演等方法,利用沈家本日记、家乘、墓志 铭、哀挽录,沈家本、沈彦模、沈家霦、沈承熙等人科举考试硃卷,沈家本姻亲 族谱等一手资料,考察沈家本的哲嗣及其后代,梳理沈家本的血脉传承,纠正不 实之说,力图厘清沈家本后裔的生平与事迹,重构沈家本的亲属关系网络,揭示 沈家本变法修律事业的家庭生活背景,为沈家本的官场活动提供一个私人化、立体化的生活史的解释。
本书是一部研究经济性裁员法律制度的学术专著,一方面专注于回应我国司法实践所面临的现行法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系统深入介绍德国法的规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于现行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修法意见。本书认为,对经济性裁员进行规制,立法者需要平衡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社会公众多方面的利益,寻求一个趋近合理的平衡点,既不能过分限制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也不能忽略了对劳动者岗位的存续保护,既要尊重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要尽量缓解经济性裁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