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郦波教授从识己、识人、识事、识道四个方面入手,凝聚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对其做一个全景式的评述。他从读者朋友们可能遇到的困惑出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对曾国藩家训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做一个条分缕析的解读,希望给今天的读者更多的智慧启迪和现实参照。 无论是职场精英还是职场小白,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银发老者,都能从郦波老师的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获。这份收获,许是对你立身处世的一种指引,许是对你选交朋友的一声警钟,许是对你教育子女的一分劝诫,可大可小,不一而足,然必有所获。
本书为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书系 之一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发起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代表作为《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者为郁达夫研究专家,结合郁达夫文本及相关考证,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对郁达夫的生平、作品进行描述。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其风流子弟均为六朝名士的代表,与琅邪王氏并列当时最显赫的家族。谢氏家族世代怀抱适情悦性的生活理想,“朝隐”的处世态度,讲究风神仪表,纵情山水诗歌。在那样一个乱世,诞生了这样一派源于老庄心态的名士家风,聪慧俊秀、狂狷放达的谢家子弟虽最终消亡于严酷的政治环境,然其芝兰玉树般的风神何尝未留在后人吟咏的诗篇之中。本书以十几位谢氏子弟的才情风貌和人生际遇作为主线,纵横交错地勾勒出六朝三百多年的政治图景及士人心态,展现出这个家族的精神传统在不断变幻的大环境下的传承和变迁、融合与抗拒,直至消亡的过程。
本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生动地展现了蒋经国及其家人的平凡生活。全书主要以人物为点,共分有七个主题: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方良、蒋家私房照、蒋纬国、蒋经国的孪生子。其中尤以蒋经国为主角的蒋家私房照为丰富。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
檀作文译注的《曾国藩家书(上中下)(精)》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檀作文译注的《曾国藩家书(上中下)(精)》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会稽贺氏是南朝时期*名的学术世家,素有 江表儒宗 之称。贺氏世代以三礼学闻名于世,拥有贺循、贺场、贺琛等礼学大师,贺循丧礼学、贺玚《礼记》学以及贺琛《谥法》学等,都具有较深远的学术影响。吴从祥编*的《六朝会稽贺氏家族研究》首先考察了六朝时期贺氏家族的兴衰,再从仕职、交游、 *述等方面考察了贺氏的家族特征,接下来对贺氏家族代表人物贺循、贺场和贺琛的礼制建设成就、礼学思想、学术影响等作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资料丰富、分析细致,对于六朝礼学研究、文化世家研究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谱由上中下三编组成。上编自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吕梦奇撰写《招讨使李存进墓碑》始,至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此时吕蒙正三度拜相,当是东莱吕氏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期;中编自真宗咸平三年(1000)吕夷简登进士第始,至哲宗元祐八年(1093),时吕夷简三入中书,前后执掌朝政十三年;下编自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始,至理宗景定二年(1261)吕祖谦追封开封伯并从祀孔庙止,北宋末年,东莱吕氏于政治上受到重创,即把注意力转到文学学术领域,至吕祖谦终成理学大家,成为浙东学术之代表人物。
詹安泰(1902 1967)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丰人 ,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当代词人中的 四大家 之一,与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齐名,有 南詹北夏(承焘),一代词宗 的评誉。其子詹伯慧则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方言学的学科奠基人。他撰写的《现代汉语方言》以及他对家乡潮州方言的语音描写《潮州方言》都是方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
六朝琅邪王氏家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与六朝另一望族谢氏相比,王氏家族更重权位功名,所获得的政治权势使其成为中国名门豪族。王氏子弟具有“与时推迁”的精神,善于进取机变,不断适应政治形势。其家族历史不仅是一部两晋南朝的权力更迭史,而且是一部思想流变史。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世代书法家则标识着这个家族的另一种更为永恒的风流。
每个时代自有其说故事的方式,而梅家的故事特别动听。因为台上虽常丝竹悠扬、水袖飘荡,台下却逢改朝换代、烽火动荡。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以其优异的戏曲天赋和忠贞的爱国情操,谱出一代名伶梅兰芳,跨越时代的传奇一生。 本书诉说梅氏四代人台上、台下的身世流转。从 同光十三绝 的祖父梅巧玲、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再到改革新戏、独创一派,肩负梅派承传大任的后人梅葆玖、梅葆玥与众多梨园子弟,共同在时代舞台上搬演一出史诗大戏。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套装上下册)》是古代文人著述的传统,文字虽然都不长,而且多为应景和吹嘘之词,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它又往往记录了一些真实客观的信息,是其他史料所不具备的,因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家谱序跋一般为当时的社会名流或身预其役的修撰者所作,文字中透露的信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文人交往等多方面,值得研究者关注。从万余篇家谱中采撷而成的此编,相信可以成为学者的案头常备的书籍。
家族源流无疑是家谱中核心的内容。家族源流包含源和流两个方面,流即各姓氏近世的谱系,确实可信,但对源一方面,世人多不相信家谱的记载,尤其诟病其对名人的攀附。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家谱都如此,从宋代开始,家谱的纂修者不少明确反对这种倾向,主张真实的记录,记其可记,阙其可疑。应该说,后世的家谱主流继承了这种信史的传统。《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家族源流卷》的辑录对了解和研究各家族的源流无疑是为方便的法门。
家谱号称史学三大支柱之一,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信息越来越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但家谱数量的庞大和保存的分散使它的利用受到了很大局限。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整理研究团队首次从海量的家谱中,辑出各种有价值的资料,分门别类,汇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套装共18册)》。选编分“家族源流”、“家规族约”、“经济”、“教育”、“序跋”、“凡例”、“图录”、“传记”、“文学”、“礼仪风俗”、“漳州移民”十一卷,基本囊括了家谱中可资利用的各类信息,是学界相关研究和民间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套装共3册)》在家谱中占有的分量虽然不很大,但特点很鲜明,其价值也很独特,往往有文字记载所不及之处。所以《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的编者独具慧眼,将图录单列一卷,予以辑录。全编分住宅图、祠堂图、坟墓图和其他图四类,每图并辑录相应的文字说明。对了解古代家族生活的细节和相关事物的形制,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柳江小镇位于四川西南边陲,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前清皇帝老师曾璧光的故乡,当地人重读书,知礼仪,民风淳朴,积极进取,形成了以柳、唐、曾、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一度繁华的柳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生存复兴,柳江四大家族依附于军阀,展开了一场夺取税捐征收权的明争暗斗,山上的棒客(方言,指土匪)也不甘寂寞,参与到这场争斗之中,一时之间,阴谋诡计、杀人抢劫、欺哄讹诈之事频频发生,给明丽的柳江山水带来了滚滚浊浪。柳江四大家族在相互倾轧及军阀更替中相继破落衰败。同时,柳江的年轻一代为了突破桎梏,寻找真正的出路,追求纯洁的爱情,走上了他们悲喜交集的人生道路,虽然饱受挫折,暂时看不到希望,但是他们积极奋发的精神、真挚善良的情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