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悠长的老北京胡同,到辽阔苍莽的北美大地,从懵懂不知世事的小女孩,到漂洋过海负笈求学周游世界的诗人、学者。沈睿收集一生中相遇相爱的动物,她记录下动物世界的爱恨情仇,她唤起我们对动物 原始 质朴的情感。 《荒原上的芭蕾》共由17篇组成,讲了12种动物。作者将动物看作是与人平等的存在,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存在,在讲述中对人类的生存境况、环境、人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等问题进行的文化反思。《荒原上的芭蕾》从对动物的观察中,试图学习和理解人类自己,通过对动物的想象,对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重新进行想象与思考,并试图找到一个全新的看人类历史的角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或许没有别的东西能比他的出版物——600多篇科学论文、论著、短文、综述和见解——更好地反映他的才华、兴趣及影响的宽度和广度。1901年3月,爱因斯坦22岁时,在一本德国期刊《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篇科学论文:他的后一篇文章是1955年去世前几个月发表在期刊《共同事业》上的短评。在这54年里,他的著作涉及相对论、量子物理、民族主义、犹太文化和宗教、战争、和平以及教育等领域。确实,爱因斯坦的著作如此丰富,甚至许多了解他的敬慕者也不熟悉所有这些作品。 《爱因斯坦年谱》逐年介绍他的300篇重要的出版物,将它们纳入爱因斯坦的生活,科学和世界历史的情境之中。作者首先集中关注爱因斯坦的科学和人道主义论著,汇集了他的大多数论文,描述围绕它们的出版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包括爱因斯坦
本书收录了《章实斋年谱》与《齐白石年谱》。书中由几位大家对于章实斋和齐白石的文章与观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在书后记录了两位生平的年谱。
南宋名将韩世忠起自行伍,以军功而至将帅。其戎马倥偬的一生,与国势之兴衰、政局之变化息息相关。举凡关乎国祚存亡之大事,如苗刘之变、盗寇之平、宋金和战等,皆有韩世忠参与其间。一代名将岳飞赞叹他是“奇特之士”,彼此相重相惜。虽然韩世忠盛德丰功自足不朽,而南宋以来,其事迹却绝少为人铺叙。 本谱以传统史家手法,合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为一,广采宋代诸史、方志、笔记、文集,诠次排比,考案缀辑。既有正史所载黄天荡大捷、夫人梁氏击鼓助战等抗金事迹,也注重网罗其遗事、叙述其性行,详尽书写了韩世忠的生平始末。作者以“年谱”为体例的考述方式,不仅使读者详见韩氏一生梗概,更让后学者由此得窥邓广铭先生治史门径。
纪念王徵先生逝世三百六十周年。本书介绍晚明时代学识会通中西的名士王徵的生平事迹、与西方学者交流情况、治学情况,并选录其著译进行选录,并收录关于传主的历代研究文章。
中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嬗变,它首先唤醒的是大批生于忧患、长于战乱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中国文化使他们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决心为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奉献自己;为了寻找真理与出路,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文化、新思想,许多人因此义无返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整个20世纪历尽艰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与进步贡献了毕生,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精神财富。本书主人公就是这一特定时代孕育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代表。通过这两位革命夫妇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百年历史缩影和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
年谱这门科学,一向各自为政,或只写谱主生平,或兼及时代背景,或更及有影响的人物。但不管如何分歧,不能一致,却只有一个目的,不可改易,这就是便於阅读,便於研究,便於汲取经验教 即以此为出发点,考虑方苞、刘大槐、姚 这三位作家、学者同为桐城人士,同作古诗文,同讲古文法则,同宗程朱理学,同为从事教育事业,而又师弟子一脉相承,影响於当时及後来,所以合为一谱。既省篇幅,且可方便阅读。一编在手,诸事具备,减少向外 索取的辛劳。但这并不是我的发现,梁启超早已说过:“从前有许多人,同在一个环境,同做一种事业,与其替他们各做一部年谱,不如并成一部,可以省了许多笔墨和读者的精神。”(《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我的设想和写作实践正是受到他的启示。本谱采取时代背景、谱主生平以及与谱主关系密切或有重要影响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选择皖籍名人胡适作为课题,一直偏重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1993年底,《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出版后,除了准备姊妹篇《胡适学派与现代中国》的资料收集和提纲拟定外,开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一番“上下求索”后,段祺瑞研究渐渐明晰起来。之所以选择段祺瑞,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乡梓情结,段合肥与包庐州、李合肥都是合肥人的骄傲,而段合肥研究相对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段祺瑞作为武人,与文人胡适反差较大,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史的研究,研究过程自然新鲜感较强,兴奋点较多;三是段祺瑞皖系集团虽然不及李鸿章淮系集团庞大显赫,但亦人员众多,影响广泛,因此研究领域的空间较大,可持续性较强;四是作为近年来自己重点思考的北洋史领域,段祺瑞及皖系研究先行一步,无疑具有突破口和打基础的作用。 段谱
《吴宓自编年谱》是吴宓先生在六十年代开始编写的编年体的自传,包括的内容有他的童年时代的回忆和感受、清华学堂时期的学习和活动、美国留学时期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和回国后在南南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和创办《学衡》杂志时期的种种经历。由于文化革命的干扰,吴先生的自编年谱只写到1924年为止。1925年几件事是他在失明后口述记录的。我们十分惋惜《年谱》写作的中断,因为我认为这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用的文体是梁启超式的文言文散文,十分明晰、流畅、自然、生动。吴先生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他所叙述的事件和描绘的人物都写得十分具体、详尽,栩栩如生,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
本书稿详细梳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从出生至今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相关文学活动,描述铁凝的创作发展轨迹,并对其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尤其关注一些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的转型意义。
冯惟敏(1511-1580),明末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举人,官至保定府通判。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山堂辑稿》、《石门集》、杂剧《梁状元不服老》、传奇《僧尼共犯》等书。 冯惟敏生卒有异说。郑骞《冯惟敏年表》(1940年12月刊行于《燕京学报》第二十八期《冯惟敏及其著述》内),据惟敏《庚午度笔》、《癸酉自寿序》推,作正德六年(1511)生,万历十八年(1590)卒,年八十岁。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了孔博,别字易斋,山东益都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升吏部右侍郎。康熙九年授刑部尚书,明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二十年加太子傅。卒谥“文毅”。著有《佳山堂集》。 李之芳(1622-1694),清初大臣。号邺园,山东武定(今惠民)人。清顺治四年进士。授 浙江金华府推官,累擢左副都缺史,后总督浙江军务,入为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