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傅山年谱》笔者尹协理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研究傅山,焉傅山在生活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做出如此众多的贡献深深感动。但由于以前研究与宣传不够,国内外能全面了解傅山的人并不多见。于是决定深入研究傅山的事迹及其贡献,到处搜寻、广泛发掘傅山的*作与流传至今的手稿;利用晋阳学刊这个学术园地,在主编高增德先生的支持下,开辟了傅山研究专栏,联络省内外专家学者,发表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自己*是努力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文史等国内各大专业杂志发表,宣传傅山的思想与学术贡献;在此基础上,向笔者供职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贯文先生、副院长张海瀛先生*力建议,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全国性的傅山学术讨论会,以引起学术界对傅山研究的重视。于是在省委省政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其道德文章、学品人品是国内外学人所称道的。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小时候平时很难吃到一次“白的”面食和“黄的”玉米饼子,当然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养育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但是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的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他从一个农民之子、淘气少年成长为一个学界泰斗的经历,给无数学子以极大的鼓励。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既有学识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本书客观展现了季羡林98年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脉络及其与时代的联系。
南宋名将韩世忠起自行伍,以军功而至将帅。其戎马倥偬的一生,与国势之兴衰、政局之变化息息相关。举凡关乎国祚存亡之大事,如苗刘之变、盗寇之平、宋金和战等,皆有韩世忠参与其间。一代名将岳飞赞叹他是“奇特之士”,彼此相重相惜。虽然韩世忠盛德丰功自足不朽,而南宋以来,其事迹却绝少为人铺叙。 本谱以传统史家手法,合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为一,广采宋代诸史、方志、笔记、文集,诠次排比,考案缀辑。既有正史所载黄天荡大捷、夫人梁氏击鼓助战等抗金事迹,也注重网罗其遗事、叙述其性行,详尽书写了韩世忠的生平始末。作者以“年谱”为体例的考述方式,不仅使读者详见韩氏一生梗概,更让后学者由此得窥邓广铭先生治史门径。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嵩樵、烟潭渔叟等,卒谥文安,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明天启进士,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未赴任),在南明弘光政权官至大学士,入清亦仕至礼部尚书(命下时已辞世)。他出仕两朝,迫不得已;身为贰臣,大节已亏。后世对其一生之行举,言人人殊,毁誉参半,然书名满天下,其作品当时已颇受人推重,后世更是珍若拱璧。 王铎出生于小地主家庭,早岁生活艰辛,靠自己的努力得以跻身显宦,一家之生计全仰仗于地,所以为人做官格外谨小慎微。他为官以清流自居,虽非复社中成员,亦非东林党人,但其交往之好友、亲戚多为党社之人,如吕维祺、黄道周、倪元璐等,所受影响自然很大。从其一生行事看,与阉党有冲突,对东林多同情,但并不投靠党社以欺压他人。
纪念王徵先生逝世三百六十周年。本书介绍晚明时代学识会通中西的名士王徵的生平事迹、与西方学者交流情况、治学情况,并选录其著译进行选录,并收录关于传主的历代研究文章。
本书收录了《章实斋年谱》与《齐白石年谱》。书中由几位大家对于章实斋和齐白石的文章与观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在书后记录了两位生平的年谱。
年谱这门科学,一向各自为政,或只写谱主生平,或兼及时代背景,或更及有影响的人物。但不管如何分歧,不能一致,却只有一个目的,不可改易,这就是便於阅读,便於研究,便於汲取经验教 即以此为出发点,考虑方苞、刘大槐、姚 这三位作家、学者同为桐城人士,同作古诗文,同讲古文法则,同宗程朱理学,同为从事教育事业,而又师弟子一脉相承,影响於当时及後来,所以合为一谱。既省篇幅,且可方便阅读。一编在手,诸事具备,减少向外 索取的辛劳。但这并不是我的发现,梁启超早已说过:“从前有许多人,同在一个环境,同做一种事业,与其替他们各做一部年谱,不如并成一部,可以省了许多笔墨和读者的精神。”(《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我的设想和写作实践正是受到他的启示。本谱采取时代背景、谱主生平以及与谱主关系密切或有重要影响者
本书是国内外部详细一代伟人*自1893年至1949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的编年体著作,反映了执法犯法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的科学思想体系和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本书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着重点睡赏光历程,直到取得胜利。本书使用的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江淹一生历仕宋、齐、梁三朝,但他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却在宋末。入齐后由于官位的渐显,因而少有作品传世,所以当时即有江郎“才尽”之说。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说他“若使生逢汉代,奋其才果,上可为牧叔、谷云,次亦不失为冯敬通、孔北海。而晚际江左,驰逐华采,卓尔不群,诚有未尽”。对他的使才不尽深表惋惜和感慨。 江淹的诗歌,历来以拟古为著名。他的现存作品中,拟古之作占了将近一半,成就也较高,曾得到“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②的赞誉。但是,真正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则是抒写他个人哀怨的作品。这类诗作,在风格上受刘宋时期杰出诗人鲍照的影响较大。隋王通《中说·事君》说:“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王通的文学观虽不足取,但他指出江、鲍二人为文的共同点,却颇为准确。因为二人皆由于出身
曹树钧编*的《曹禺晚年年谱》整理成形得力于作者的广泛求证,因为在50年曹禺研究中,作者除了采访曹禺本人外,先后主要采访了与曹禺相关的110人(亲属、同学、同事、学生),从而全面、客观地展现了曹禺晚年(1966年~1996年)的生活事迹。本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曹禺晚年年谱上编(1966年~1989年),二是曹禺晚年年谱下编(1990年~1996年);三是附录,即曹禺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与相关艺术活动(1996年~2014年)。同时,本书适当地穿插曹禺与巴金的关系,以及曹禺剧作在演出方面的情况。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充分肯定曹禺为中华文艺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外,也从侧面反映了曹禺晚年的复杂心态。因此,本年谱力求成为一部可供曹禺研究者参考,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图书。
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判断与科学评价,研究者既需要准确的宏观把握,全面地、深刻地了解其活动的时代和环境,同时又必须作细致的微观考察,详尽了解其身世、经历和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缺乏一部翔实可信的年谱,从而造成人物研究中的歧见和错误,在学术史上真是屡见不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谱研究是人物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是20世纪的风云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斯大林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地球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曾对斯大林感兴趣,各自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曾经或正在开展对斯大林的研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