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年谱。刘师培(1884 1919) ,近代经学家、文史学家。曾用名光汉,字申叔。别号左盦、无畏。江苏仪征人。于经学、文学研究颇多创见,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史学、文学专著几十种,收入《刘申叔遗书》。 此书是对2003年广陵书社出版的《刘师培年谱》的增订。此次增订,在保持初版框架的前提下,一是重点补充了新发现的刘师培生平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报刊所载资料,纠正了初版中的个别错误结论;二是增注了引文出处,以便引用和核对;三是更新了《刘师培研究资料目录》,四是校正了初版的文字漏误。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 ,韬奋是其笔名。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早年曾就 读于南洋公学,毕业于上海约翰大学。毕生从事新闻 出版工作,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 ,以后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3日刊等,创办生活 书店,倡导为读者服务,出版大批进步书刊。积极参 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救国会等民主运动和抗日救亡 活动组织,为*名“七君子”之一。出狱后,积极投 身全面抗战,保障言论自由,组织民众运动的斗争。 后受到国民党迫害,离开重庆,辗转于桂林、香港、 广东、上海、苏中、苏北解放区,并希望能去延安, *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但因病症严重,于1944年7 月24日不幸病逝。中共中央追认邹韬奋为
本书校点明清之际黄道周弟子等撰写的年谱三种,即(明)洪思《黄子年谱》、(明)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清)郑亦邹《黄石斋年谱》,以及本书附录的明清人撰黄道周传记19篇,包括明朝黄景昉《黄道周志传》、明朝洪思《黄子传》、明朝査继佐《黄道周传》等。此书原在我社以 八闽文献丛刊 之一种出版,此次修订后再版。整理出版黄道周的相关著作,乃至对黄道周的生平进行著述,可以为学术界研究其理学思想、艺术创作、人格魅力等方面提供载体,乃至为研究晚明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提供相关资料。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林散之年谱》,逐年逐月记录了林散之先生从出生到逝世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详细记述了林老求学、交游、创作等的经历,对林散之先生的艺能做了全面的扫描和记录,资料详尽扎实,对于研究者、收藏者全面认识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才华,完整了解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创生命,深入认知中国当代美术史,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典藏价值!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当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对当代书坛影响深广。 林散之先生是江浦人,幼尝苦辛但是求艺不断,先得乡贤开蒙,后为黄宾虹老提命。傅雷先生曾说,林散之先生是黄宾虹老入室高足中成就实为仅见者。 林散之先生一生淡泊豁达,晚年书画之名始为广知。高二适先生见到林老书迹大呼: 这才叫字! 启功先生初见林先生的作品时,竟然脱帽肃立,三鞠躬,以表敬意。此二事,一时传为书坛佳话。 70年
《郑观应年谱长编(套装全2册)》是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郑观应年谱长编(套装全2册)》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出版。众所周知,“年谱长编”就是将谱主的活动,择要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记录下来,同时也按时间顺序把反映谱主思想行为的书函、著述等全文或节录编进去,这样就容易看出和理解谱主其人。现在来简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和郑观应在其时是如何进行“登国家于富强之境”的活动的。
穆藕初(1976一l943)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早年留学美国,习植棉、纺织和企业科学管理。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纱厂及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被誉称为“棉纱大王”。难能可贵的是,穆氏成为巨富后,并未花天酒地,先后捐巨资选派北大罗家伦等学生赴美留学,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学校,创办昆剧传习所、位育小学等。1928年,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七七事变”后,支持抗战,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总经理等职。发明“七七纺棉机”,为大后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43年在重庆病逝。著译有《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植棉改良浅说》、《藕初五十自述》等。董必武曾撰挽联云:“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日,独留清白
该年谱系由潘中华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蘀石,一号万松居士,嘉兴秀水人,是清代乾隆朝有名的诗人、画家。他年青时跟随陈书学习画法,后来到京城蒋溥家坐馆,又受到恒轩指点,主要画兰、梅、竹、松等草木花卉,风格以水墨写意见长。钱维城于同代人中,山水推张古渔,闲写则推钱载。他在诗歌方面成就更是不凡,尽管在同代人中少有知音,后世却认可其为乾隆诗坛独树一帜之人。钱载科场晚达,四十余岁考中二甲靠前名进士,从此仕途坦荡,由进士入仕翰林院,一直做到礼部左侍郎。因而有关系往来的人多为当时显贵才俊,如成亲王永瑆、蒋溥、邹一桂、董邦逹、英廉、张庚、罗聘、金农、翁方纲、张宗苍、袁枚、沈德潜、钱陈群、梁同书、陈兆崘、马曰琯、沈大成、王昶、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等等。年谱旨在全面展现钱
本书以曾国藩个人档案(包括日记、朋僚函稿、家书、诗文等)为主要依据,官方档案和同时代人著述记录为补充,以年月日为序,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曾国藩一生从政为学的活动事迹,还原他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具体经历,是一部详细占有资料、兼擅考订的学术著作,对研究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问题,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都有参考意义。 附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 夏东元 编著 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 卷 ) 吴剑杰 编著 张之洞年谱长编(上、下卷) 夏东元 编著 郑观应年谱长编(上、下卷) 张人凤、柳和城 著 张元济年谱长编(上、下卷) 来新夏 著 林则徐年谱长编(上、下卷) 闻黎明、侯菊坤 编著,闻立雕 审定 闻
徐润一生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上海开埠时期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创建了中国早期现代企业的典范一一轮船招商局。可是以往学术界对徐润的研究不多,作者编著这本《徐润年谱长编》正是想为以后研究徐润做一些基础工作。 这是一本长编性的历史著作,基本上是述而不作,书中有作者的叙述和议论,同时也附上大量原始资料,以供研究者独立判断。 书中的原始资料,特别是选自上海《申报》的资料,有的字迹不清无法辨认,均以口口注出。《申报》上的文章没有断句,也是想保持原样,请研究者自己断句为好。 本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10年科研成果出版支持计划经费资助。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人(今山西省万荣县平原村)。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历监察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南京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元年(1457)致仕,天顺八年(1464)病卒。薛瑄是明代位从祀孔庙的大儒,著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等理学著作。在文学创作领域他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有《河汾诗集》等,计有1570余首诗歌、260余篇文章。 钱国莲和薛冰编著的《薛瑄年谱》作为年谱首先对薛瑄的生平事迹作了详尽的整理,既对谱主一生作了完整系统的纵向描述,又兼顾横向联系,提供了薛瑄主要活动的背景材料,交代了薛瑄与同僚、同年、门生或友人的交游情况;其次对薛瑄大部分诗文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进行了梳理。
《 手稿》以已故学人叶笑雪先生手写遗稿为底本进行影印,记述内容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大学堂创办之初,止于1979年2月16日森老追悼会的召开。全书内容以徐森玉先生之生平及事业为主,突出了其一生对文物、古籍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叶笑雪先生还广泛搜集资料,旁征博引相关报纸、期刊论述,极尽翔实地再现了徐森玉先生的一生。 本书特邀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吴格教授撰写序言,饱含深情地介绍了徐森玉先生的主要功绩和作者叶笑雪先生的著述情况及手稿的流传过程,有助于读者对本书的了解与深入研究。
鲁迅作为20世纪的伟大人物,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焰几乎笼罩中国一个世纪。至今,仍然可以说鲁迅始终处于中国文坛的中心,鲁迅给世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坛难以出现如此伟大的人物。鲁迅去世后近80年的鲁迅研究中,大多以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为研究主体,对鲁迅生命本体的研究诸如数十种鲁迅传记,是以他的生平、创作为主要对象,然而并没有一部完备的鲁迅美术年谱来纪传鲁迅的美术生活。这也是笔者著纂《鲁迅美术年谱》的起因。通过对鲁迅一生美术活动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年仅56岁的鲁迅,生命付出*多的,除了创作和翻译之外便是在美术活动上。童年的鲁迅*喜爱的是图画书,甚至大量影写书中的插图。青年鲁迅购买美术画谱及带有插图的书籍如醉如痴。成年的鲁迅更以收藏画谱、碑帖及汉画像拓片为乐趣。
本书以纪年体的形式和翔实的档案、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特别是再现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领导核心的成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王芑孙年谱》包括凡例、谱前、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一岁、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二岁、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三岁、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四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