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年谱。刘师培(1884 1919) ,近代经学家、文史学家。曾用名光汉,字申叔。别号左盦、无畏。江苏仪征人。于经学、文学研究颇多创见,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史学、文学专著几十种,收入《刘申叔遗书》。 此书是对2003年广陵书社出版的《刘师培年谱》的增订。此次增订,在保持初版框架的前提下,一是重点补充了新发现的刘师培生平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报刊所载资料,纠正了初版中的个别错误结论;二是增注了引文出处,以便引用和核对;三是更新了《刘师培研究资料目录》,四是校正了初版的文字漏误。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 ,韬奋是其笔名。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早年曾就 读于南洋公学,毕业于上海约翰大学。毕生从事新闻 出版工作,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 ,以后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3日刊等,创办生活 书店,倡导为读者服务,出版大批进步书刊。积极参 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救国会等民主运动和抗日救亡 活动组织,为*名“七君子”之一。出狱后,积极投 身全面抗战,保障言论自由,组织民众运动的斗争。 后受到国民党迫害,离开重庆,辗转于桂林、香港、 广东、上海、苏中、苏北解放区,并希望能去延安, *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但因病症严重,于1944年7 月24日不幸病逝。中共中央追认邹韬奋为
本书校点明清之际黄道周弟子等撰写的年谱三种,即(明)洪思《黄子年谱》、(明)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清)郑亦邹《黄石斋年谱》,以及本书附录的明清人撰黄道周传记19篇,包括明朝黄景昉《黄道周志传》、明朝洪思《黄子传》、明朝査继佐《黄道周传》等。此书原在我社以 八闽文献丛刊 之一种出版,此次修订后再版。整理出版黄道周的相关著作,乃至对黄道周的生平进行著述,可以为学术界研究其理学思想、艺术创作、人格魅力等方面提供载体,乃至为研究晚明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提供相关资料。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林散之年谱》,逐年逐月记录了林散之先生从出生到逝世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详细记述了林老求学、交游、创作等的经历,对林散之先生的艺能做了全面的扫描和记录,资料详尽扎实,对于研究者、收藏者全面认识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才华,完整了解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创生命,深入认知中国当代美术史,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典藏价值!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当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对当代书坛影响深广。 林散之先生是江浦人,幼尝苦辛但是求艺不断,先得乡贤开蒙,后为黄宾虹老提命。傅雷先生曾说,林散之先生是黄宾虹老入室高足中成就实为仅见者。 林散之先生一生淡泊豁达,晚年书画之名始为广知。高二适先生见到林老书迹大呼: 这才叫字! 启功先生初见林先生的作品时,竟然脱帽肃立,三鞠躬,以表敬意。此二事,一时传为书坛佳话。 70年
本书以谱为核心,以年月顺序的方式,通过详尽介绍、谨严考辨与谱主生平、思想、著述、翻译以及政治活动等有关的史事、资料,较为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和翻译创作历程。该年谱由三部分组成,一为编写说明、林纾家族世系简表以及林纾家族三代家谱;二为生平的记录,为全书的主体部分;三为参考文献和附录。该年谱长编规模较大、时空覆盖面广,资料翔实、考辨精良,可说是目前国内完备的林纾年谱。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桐城派是清代以下 重要的古文流派,影响巨大,方苞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是桐城派 重要的作家。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古文“义法”,追求道文并重。文风简严精实,古文写得雅洁自然,富有感染力。方苞的成就不 于古文创作,其作为官员、学者、选家,事迹亦多,只是为文学声名所掩盖,受到关注相对有限。现在这部《方苞年谱》,即力求通过充分的文献调查与考证,全方位、多面向地呈现方苞立体的历史形象,为读者了解方苞生平、所处时代、桐城源流提供一份扎实可读的材料。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奉天铁岭人。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懂医道,文学创作以词为特长,独树一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郑氏虽出身官宦之家,然—生仕途偃蹇,以幕客终老,万年又逢国变, 终在窘困潦倒中离世。本书依据郑文焯人生履历及心态变动的轨迹,分为才俊少年、干进举子、江南退士、困敦遗老四个阶段,其生平进行详细勾勒。作者通过搜集其诗词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书画题跋等,除力图还原郑氏生平经历与交游外,也可反映晚清词学的特征与新变,又可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 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81年,茅盾将其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 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对茅盾一生的生活、工作及创作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记录,反映其文学思想及影响力。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龙眠愚者等,出家后改名弘智,号无可、药地等,安徽桐城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诗文著于当时,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方以智一生跌宕流离,才情超 ,工诗画,善书篆,乃至天文历算、音韵医学无所不窥。著述宏富,虽身处忧患流离之中,仍著述不辍,生平著述达百余种。 本书搜罗丰赡,考订翔实,辨析中允,信以传信,疑以阙疑。在年谱正文之外,还广泛辑佚方以智的诗文、书画作品,及相关传记资料等,是研究方以智及其学术思想的 参考书籍。
田本相、阿鹰编*的《曹禺年谱长编(上下)》 对曹禺一生的生活、创作和工作经历做出全面而详细 的记录,几乎将一切蛛丝马迹的资料都尽收其中,并 重视对曹禺生活转折点的展示,以此探寻曹禺重点剧 作的创作动因、题材来源、写作过程等,揭示他苦闷 心灵的原因和内涵,并从侧面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思 想的历程和悲剧命运。在资料收集方面,曹禺*作、 有关诗文、杂史方志、年谱传记、日记笔录、遗址旧 居、文物档案、期刊杂志等,均在搜索范围,同时注 重口述历史的调查,对曹禺及他的亲朋好友进行了多 次访谈,从中获得了*为珍贵的史料。
鲁迅作为20世纪的伟大人物,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焰几乎笼罩中国一个世纪。至今,仍然可以说鲁迅始终处于中国文坛的中心,鲁迅给世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鲁迅之后的中国文坛难以出现如此伟大的人物。鲁迅去世后近80年的鲁迅研究中,大多以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为研究主体,对鲁迅生命本体的研究诸如数十种鲁迅传记,是以他的生平、创作为主要对象,然而并没有一部完备的鲁迅美术年谱来纪传鲁迅的美术生活。这也是笔者著纂《鲁迅美术年谱》的起因。通过对鲁迅一生美术活动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年仅56岁的鲁迅,生命付出*多的,除了创作和翻译之外便是在美术活动上。童年的鲁迅*喜爱的是图画书,甚至大量影写书中的插图。青年鲁迅购买美术画谱及带有插图的书籍如醉如痴。成年的鲁迅更以收藏画谱、碑帖及汉画像拓片为乐趣。
《聂荣臻年谱》从1983年起搜集资料,1988年曾在《军史资料》上刊登了18万字的初稿,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1995年正式组成《聂荣臻年谱》编写组,进一步搜集资料,着手编写。
该年谱系由潘中华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蘀石,一号万松居士,嘉兴秀水人,是清代乾隆朝有名的诗人、画家。他年青时跟随陈书学习画法,后来到京城蒋溥家坐馆,又受到恒轩指点,主要画兰、梅、竹、松等草木花卉,风格以水墨写意见长。钱维城于同代人中,山水推张古渔,闲写则推钱载。他在诗歌方面成就更是不凡,尽管在同代人中少有知音,后世却认可其为乾隆诗坛独树一帜之人。钱载科场晚达,四十余岁考中二甲靠前名进士,从此仕途坦荡,由进士入仕翰林院,一直做到礼部左侍郎。因而有关系往来的人多为当时显贵才俊,如成亲王永瑆、蒋溥、邹一桂、董邦逹、英廉、张庚、罗聘、金农、翁方纲、张宗苍、袁枚、沈德潜、钱陈群、梁同书、陈兆崘、马曰琯、沈大成、王昶、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等等。年谱旨在全面展现钱
穆藕初(1976一l943)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早年留学美国,习植棉、纺织和企业科学管理。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纱厂及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被誉称为“棉纱大王”。难能可贵的是,穆氏成为巨富后,并未花天酒地,先后捐巨资选派北大罗家伦等学生赴美留学,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学校,创办昆剧传习所、位育小学等。1928年,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七七事变”后,支持抗战,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总经理等职。发明“七七纺棉机”,为大后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43年在重庆病逝。著译有《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植棉改良浅说》、《藕初五十自述》等。董必武曾撰挽联云:“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日,独留清白
本书在前人编纂王安石年谱的基础上,主要按照年、月、日,对王安石的一生做综合性考述,包括其家族、世系、字号、里贯、生卒年,科名、仕履、功业,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交游网络,家族盛衰等。在材料的搜集、问题的考证、思想的阐发、方法的探讨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