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钻进一台远距离传送机,身体被分解为原子,然后再在火星上的另一台传送机里重新组装,从里面出来的那个人还是你吗?如果你的大脑被切成两半,平分给你的两位各需要半个大脑的孪生兄弟,当你的两位兄弟从病床上醒来,他们还是他们自己吗?你又去了哪儿?提出这些离奇的思想实验的知名哲学家,帕菲特,在意的不仅是个人同一性(是什么让我之为我),他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影响我们对乐善好施行为的看法;他 希望证明,道德理由像一张桌子一样,有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事实。如果有幸上过他的课,你一定困惑这人是不是疯了:他给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论文的回应,比学生应付了事上交的正文还长。给同行文章的回应,很可能让后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采纳他的意见再把他列为 作者——虽然他会断然拒 你的善意。这样纯粹、慷慨
本书是 中研院 院士、秦汉史大家邢义田先生的访谈录,内容包括他的家庭、求学及师友杂忆,学术研究之路,以及他对新时代治学思想、人文知识等挑战的看法。人文社科类的读者都会有兴趣。不仅可加深读者对其学术作品的理解,还可看作史语所那代学人生活、学习经历的缩影。 书名 真种花者 取自周作人语: 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 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 邢先生随兴求做学问的快乐,不为卖钱名利,学问只作 为己之学 。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中国控制先驱:张钟俊传》以张钟俊本人的文章、著作、笔记、个人小传,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为主,参照前人的评价和纪念文章,以及他的同事、学生、亲属的采访资料,加上地方史、志等为依据,系统地梳理张院士一生的学术成长经历。传记分中小学时期、交通大学时期、麻省理工学院时期、重庆抗战时期、战后重建时期、发展控制学科时期、引进和发展系统科学时期等几个主要阶段,分别叙述张院士在各个时期的理想志向、学术追求、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生际遇。传记还尝试分析他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遭遇挫折的特殊时代背景,以供同仁后辈参考和纪念。
欧文·亚隆(IrvinYalom)是当今世界上最、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治疗学家之一,被选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个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他的许多著作不仅给心理治疗师带来启发,也深得普通读者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发行。其作品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类奖项,如《当尼采哭泣》荣获1992年“theCommonwealthClub”小说类奖,以及其他许多奖项,被翻译成24种语言,并出现在许多书名单上,超过200万本。本书是他的一部思想传记,由他的得意门生近距离解读:他那具有特殊形式的智慧从何而来?他把智慧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又源自何处?他是沿着一条怎样的路走到了这里?为何对人之存在问题具有如此精微和富有洞见的理解?如果我们专心思考我们活着(即我们在世界上存在)这个事实,并且尽力把那些让人分心的、琐屑的事物置于一边,尝试去认真
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东南小镇千墩(今名千灯)的蒋泾(即今花浦村)。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上马时不幸失足,初九(1682年2月15日)丑刻与世长辞,享年70岁。 顾炎武初名绛,曾改名继绅,以后仍名绛,字忠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南下,为了表达对文天祥门生王炎午品格气节的崇敬,更名为炎武(一作炎午),字宁人;一度侨居南京钟山下,明亡后为避害出游,化名蒋山佣。顾炎武以南朝梁陈之际的学者、画家顾野王为先祖,顾野王居处有亭林之胜,顾炎武也被称为亭林先生。当年的亭林早已湮芜,但“亭林先生”四字,经过时间的淘选、风雨的洗礼,青史流芳,名垂千古。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Dewey)从1859到1952年走过了93年的人生道路,他的学术生涯是给人启迪的。杜威从哲学转向教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探索现代教育,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综观杜威的一生,他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敏感的,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深远的,他对教育革新的态度是热情的,他的理论基础是广泛的,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庞大的,他对美国和世界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作为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杜威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集主要选辑了卢作孚一生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内容涉及国家转型、四川政局、现代教育、乡村建设、商业管理、航业经营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卢作孚在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乡村治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交通建设、文教建设、民主转型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汤一介编的《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第3版)/北大记忆》是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而策划的“北大记忆”丛书之一种。全书收录了从孙家鼐到季羡林等11位北京大学校长/副校长和、朱光潜等5位北大有名学者的小传,讲述了这些有名学者/教育家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教育理念等。这些有名学者也是某一时期学术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思潮的热点和重心,如果把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一条发展线索来考察,那么他们的活动和贡献就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环节。本书也可作为了解北京大学的普及读物。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真理的先驱之一,他曾说“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为实现救国理想而壮烈牺牲。谭嗣同“能文章,好任侠”,“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本书上卷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卷是谭嗣同自定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下卷大致为1894年后的诗文及报章文辑、书简、附录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谭嗣同其人其事的之书。
《韦卓民传/华大博雅学术文库》是作者在“珠海历史名人,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爱国基督徒”《韦卓民》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此次修订除纠正错漏外,还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增补8万余字,配图120余幅,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韦卓民先生光辉的一生,为后人深入了解与研究韦先生在哲学、教育学和宗教学等领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这是一本较全面、系统、准确反映姚莹思想的选集。姚莹是清嘉道时期的经世派、桐城派和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本选集主要从思想文化史角度进行选材,凡属思想文化史范围的内容尽可能选入,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姚莹的思想;同时酌取与姚莹思想发展有关的生平史料类作品,以便反映其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因素。在编辑方面,考虑到姚莹著作的实际情况,未按时间或分类进行重新编辑,对选取的篇目也未做删节,尽可能地保存了原貌和完整性,目的是提高其可信度,并便于研究者使用。
《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晏阳初画传》是一本新型的人物传记,旨在以画传这一新颖生动、直观可见的形式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做全面介绍,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夹叙夹议,并以故事情节贯之,既生动有趣,又丰富感人。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系英文学名(Wiliiam)的同音异译。1922年自美国学成归国,参与创建燕京大学,并历任燕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理科科长、图书馆馆长等职。1946年后赴美,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洪业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与钱穆、顾颉刚、陈寅恪等人同为大家。治学严谨,特重治学方法与工具书的编纂。自创“中国字庋撷法”,曾主持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工作二十余年,编纂出版经史子集各种引得六十四种、八十一册。著有《我怎样写杜甫》《洪业论学集》等中文著述四十多种,《中国最的诗人杜甫》等英文著述二十一种。洪业的一生,正反映着中国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各种抉择与问题,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治学与交游都与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有着极丰富而深远的关联。本书作者陈毓贤女士,自幼侨居菲律宾,后经台湾
丁景唐先生是中国文史学者、出版大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小说月报》、《文坛月报》编辑,《文艺学习》主编。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
本套书书分三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31位院士的故事,既有黄旭华、杜祥琬这样隐姓埋名的军工巨人,也有获得高科技大奖、 超导领军人物赵忠贤;既有沉浸数学之美的杨乐、王元、丘成桐,也有助力九天揽月星
本书为冯契的传记,详细记录了冯契求学于清华、西南联大,受教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三位哲学大师的前后经历,细致阐释了冯契很为有名的“智慧说”三篇的酝酿过程,成功塑造了冯契的一代学人形象。
《廖世承与光华大学》一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选的廖世承校长与光华大学史料选辑,主要是廖世承生平述要,与光华大学相关之编年纪事,廖世承主持光华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以及光华大学
·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其罕见的才华和悲剧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本雅明的生平和思想变动不拘,文风亦不像一般理性主义者般循规蹈矩。在阿伦特、阿多诺或是桑塔格的笔下,各自呈现给公众的似乎是他矛盾的多侧面。 肖勒姆以两人间的私人信件为底本,步步揭示了徘徊于犹太神秘传统与锡安主义,欧洲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本雅明。尤其重要的是,肖勒姆的回忆,解释了本雅明思想中的 个大变革,即他如何因为受了阿多诺、布莱希特,甚至其苏联女友的影响,而从犹太神秘主义传统转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