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增((1587 1646),纳西族,纳西名阿宅阿寺,汉名木增,号生白,又号华岳。 11岁时继承了丽江知府一职,是第13代木氏土司。他一生以 明国忠臣 自勉,精忠报国。到木增任知府的时期,木氏土司的实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但同时也成为明朝衰亡前木氏土司*后的辉煌。木增生性刚猛儒雅兼具,因功劳卓著,屡获朝廷褒奖。先后受封为云南、四川、广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正卿,并敕建 忠义坊 ,是历代木氏土司中授衔*多的。木增还为促进滇川藏交接地区纳西、汉、藏、白、傈僳等族的和谐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藏民尊称为 木天王 。该书便以木增土司为写作对象,采用文学的写作方法,记述了木增对纳西族地区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对木土司对纳西文化与汉文化的发展融合所做的努力进行了记录。
《近代藏族史:藏文》由土登彭措编
《近代藏族史:藏文》由土登彭措编
......
贾鲁是元末治河工程实施者,是元代 河防大臣、水利学家,他注重实地考察,多次到黄河沿线考察,取得治河 手资料。本书从“早年经历”“赴京任职力陈时弊”“实地考察献策言政”“重申二策督治黄河”“晚年结局”五方面叙述了贾鲁的治水生涯。他修造埽堤,堵塞白茅决口,将黄河带回故道,其“石船堤障水法”为后世治河提供了经验参考。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黄河治理 的“贾鲁治河”。
范文程,是明末清初满族崛起中的一位政治家、谋略家。本书依据正史,参考野史及传闻,爬梳鉴别、钩索沉隐,以明末清初光怪陆离、丰富多采的主要历史事件为主线,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军事政治风云和范文程在其中的作为;描绘了范文程由汉族儒生慕僚、而大学士、而议政大臣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描绘了范文程与清初三代补贴王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的君臣关系、才智谋略、思想感情和杰出贡献;描绘了范文程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智谋与三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相结合而产生的清王朝建立的历史画面。 本书中心人物突出,描写细腻,语言流畅,是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本书以姜师度一生见诸史籍的重要事件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家国大爱官迹鲜”“故土河北展抱负”“漕仓巧思兴水利”“建城治盐并营田”“一生兴利垂青史”五方面叙述了姜师度的治水经历。姜师度以治水才能著称,积极兴修水利,改善灌溉系统,对于当时的农业发展和防洪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一心穿地”的美称。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了解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姜师度,了解他所作所为的山河挚情,感受他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本书作者同胡愈之笃交数十载:他追怀往事,以其感情充沛之笔墨,一气呵成质记三十有四篇,篇篇都朴实无华,感人肺腑。许多个爱国智者的生动形象,对广大读者深有启发,吕亦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足音。
本书从“扬历中外天下廉吏”“授任总河整顿河务”“清黄相会畅通清口”“治运减患河工告成”“宦海沉浮变幻莫测”“法今传后廉善流芳”六方面叙述了张鹏翮的治水生涯。张鹏翮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中举足轻重。他深入实地考察,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勇于创新和尝试,精心设计治水方案,系统开展治河工程,不仅创立黄淮安澜、漕运通畅的大好局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品读治水廉吏张鹏翮波澜壮阔的治河华章。
姜子牙,即吕尚,周初人。姓姜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祖先封于吕,所以叫吕尚。商朝末年,姜子牙年少气盛,一把火烧了州府,被迫上昆仑山学道。四十年后,学道已成的姜子牙下山造反,终一地辅佐王成就了霸业。江山易主,纣王一把火烧了摘星楼,并死于大火之中。爱妃妲己也被押上断头台,她回眸一笔,武士们手中的刀纷纷落地。姜子牙掩面落泪,风雨兼程奔赴齐国。本书语言流畅,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本人物传记塑造了一位心地仁厚、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者、教育家、美籍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感人形象。她终身未嫁,一心系挂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所女子中学,1919年明妮又应聘到金陵女子大学掌管校务。从二十六岁到去世,她把自己成熟美好的年华南给了中国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血雨腥风中,明妮面对日兵带血的刺刀,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百性奔走呼号,并保护了一万多名中国妇女免遭日军强暴,还帮助她们找寻被日军抓走的丈夫和儿子。当时金女大成日军铁蹄下南京的一个光明、安全之处,明妮被百姓称为活菩萨。 战争使明妮积劳成疾,1941年5月14日,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逝世时五十五岁。她的遗言: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人物传记,而且记载了南京大屠杀时的血淋淋的史实,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