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我国已实现了大飞机梦。今年已近90岁的程不时是新中国*代飞机设计师,程老不仅是中国飞机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程老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立志航空救国,自21岁投身我国的航空事业,8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大飞机梦不懈奋斗。本书以*人称自传体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他的科技报国情怀。
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1963年至1983年的部分记录。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最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最后20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他的人生的最后20年,是怎样的?
本书简述了后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菲利普·库哈斯、汤姆·梅恩、汉斯·霍菜因、路易斯·巴拉干、阿尔多·罗西、安东尼奥·高迪、伦佐·皮亚诺、约翰·海杜克、拉斐尔·莫内欧、卡洛·斯卡帕等20世纪重要的建筑大师生平及其建筑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建筑发展历史的矛盾性和特殊性。本书注重资料性、文献性与系统性,对20世纪重要建筑事件、理论及经典建筑作品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与介绍。 本书系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之一,图文并茂,以建筑大师与建筑作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立足人文社科、建筑爱好者及其相关读者。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时刻,梁思成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他开拓了中国建筑学上一个个近乎空白的领域,为了他心中的“宝贝”建筑,他也经受了巨大的磨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以追踪贝尼尼本人、那个无保留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它最初的目标之一,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讲述他公共职业和家庭历史的里程碑。这样,《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就可以宣告成为部用英语展现出来的贝尼尼传记,同时也是自他于1680年去世之后,无论用哪种语言都非常罕见的一部传记。相信即使是最专业的读者,也能从这部传记中发现兴趣和价值。它不仅提出了其他贝尼尼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还次呈现了—用中文—的但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档案发现。它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受20世纪后期贝尼尼生辰(1598年)和忌辰(1680年)纪念激发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而在新的世纪里,这些研究仍在全速发展着。在总结的发现并更新事实过程中,本传记推翻了几条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的关于贝尼尼的总结和被反复重复
本书简述了后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菲利普·库哈斯、汤姆·梅恩、汉斯·霍菜因、路易斯·巴拉干、阿尔多·罗西、安东尼奥·高迪、伦佐·皮亚诺、约翰·海杜克、拉斐尔·莫内欧、卡洛·斯卡帕等20世纪重要的建筑大师生平及其建筑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建筑发展历史的矛盾性和特殊性。本书注重资料性、文献性与系统性,对20世纪重要建筑事件、理论及经典建筑作品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与介绍。本书系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之一,图文并茂,以建筑大师与建筑作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立足人文社科、建筑爱好者及其相关读者。
四十年里,建筑家安藤忠雄不断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路向。他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不断抓住机会拼命着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是边工作边学习建筑,之后开启了自己的世界建筑之旅,期间从未间断反复思考建筑。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思考、建筑师工作的要考虑问题、新时代对建筑的再思考以及建筑的未来。最终成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精神,是做人的灵魂。梁思成夫妇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尊敬,人格的魅力最为重要。他们真诚无邪,爱国敬业,忘我奋斗,追求新知,从不屈从于权力、的压力,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知、真理,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风骨。
台达集团著的这本《跟着台达盖出绿建筑》是一部全景式展现 电子产业集团台达电子推广绿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研发、推广、深耕、培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精彩记录。全书采用图文交互的方式,详细记述了台达集团及创始人郑崇华先生从对绿建筑的巨大环保作用感兴趣,到完善自身厂区建设,再到 致力于绿建筑研发的产品配套, 到以二十多个绿建筑切实实现“永续、节能、爱地球”的企业理想并登上 舞台推广绿建筑理念的精彩历程。本书的出版对于全社会关注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和尊重自然的方式改善生活观念等方面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以追踪贝尼尼本人、那个无保留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它最初的目标之一,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讲述他公共职业和家庭历史的里程碑。这样,《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就可以宣告成为部用英语展现出来的贝尼尼传记,同时也是自他于1680年去世之后,无论用哪种语言都非常罕见的一部传记。相信即使是最专业的读者,也能从这部传记中发现兴趣和价值。它不仅提出了其他贝尼尼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还次呈现了—用中文—的但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档案发现。它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受20世纪后期贝尼尼生辰(1598年)和忌辰(1680年)纪念激发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而在新的世纪里,这些研究仍在全速发展着。在总结的发现并更新事实过程中,本传记推翻了几条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的关于贝尼尼的总结和被反复重复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1954年3月的一个寻常日子,一个名叫咪咪的女孩误打误撞把电话打到了爱因斯坦家里,并初次进行了友好而有趣的简短对话。这通错误的电话,促成一段令彼此终生难忘的友情。一个是享誉世界、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一个是新泽西的普通学生。从这个电话开始,我们得以沿着时间线,以诗意的视角回顾爱因斯坦一生的始末。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
1954年3月的一个寻常日子,一个名叫咪咪的女孩误打误撞把电话打到了爱因斯坦家里,并初次进行了友好而有趣的简短对话。这通错误的电话,促成一段令彼此终生难忘的友情。一个是享誉世界、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一个是新泽西的普通学生。从这个电话开始,我们得以沿着时间线,以诗意的视角回顾爱因斯坦一生的始末。
台达集团著的这本《跟着台达盖出绿建筑》是一部全景式展现 电子产业集团台达电子推广绿建筑理念、致力于绿色建筑研发、推广、深耕、培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精彩记录。全书采用图文交互的方式,详细记述了台达集团及创始人郑崇华先生从对绿建筑的巨大环保作用感兴趣,到完善自身厂区建设,再到 致力于绿建筑研发的产品配套, 到以二十多个绿建筑切实实现“永续、节能、爱地球”的企业理想并登上 舞台推广绿建筑理念的精彩历程。本书的出版对于全社会关注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和尊重自然的方式改善生活观念等方面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本书是出版家张静庐的出版传记。张静庐(1898—1969),原名张继良,笔名“静庐”,浙江慈溪人。现代知名出版家。 1920年进入泰东图书局任编辑,后相继担任联合通信社、国闻通讯社、商报馆记者、编辑,创办《七邑周报》、《宁波日报》、《宁波周报》等报刊,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1934年,创办上海杂志公司。1943年,协助黄洛峰成立新出版业联合总处。1949年后张静庐相继担任出版总署计划处副处长、私营企业处处长、出版总署专员,1955至1965年期间,先后任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组组长及编审委员会委员。其他主要著述包括小说集《落英与狂蝶》、个人自传《在出版界二十年》及《革命后的江西财政》、《中国的新闻纸》、《中国的新闻记者》、《中国小说史大纲》、《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等。
世面上关于思师梁思成先生的书刊文字有很多,但作为全面记述他一生的传记还不曾见到,翻阅忠如同志的《梁思成传》,没想到忠如同志不仅笔墨流畅朴实,文采飞扬,而且对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怀把握得极为到位、准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从事军事新闻出身的忠如同志,竟然将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筑思想阐述得浅显明白,而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忠如同志为了这部传记所耗费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