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 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 居住的机器 ,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伟大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在这本传记中,菲奥娜 麦卡锡重新审视了格罗皮乌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读者带进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他在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经历,到他与阿尔玛 马勒的动荡婚姻,再到他们的女儿早逝的悲剧,麦卡锡带着我们回顾了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意气风发,在伦敦的迷茫,在美国平静的生活,以及他对整个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菲奥娜 麦卡锡在这本传记中挑战了格罗皮乌斯曾经的不苟言笑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来探索这位大师的工作和感情生活。这是一部关于包豪斯缔造者格罗皮乌斯的优秀的传记作品。
这部传记是总结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一生的权威之作。 顶着烈日锄草放牛的少年,校园舞会上出丑的大学生,在东京的陋巷里搜买浮世绘的艺术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涉及私奔、火灾、谋杀、诱拐和破产而频频见报的社会名人,监狱铁窗下熬过寒夜的被告,驾驶着敞篷轿车横穿半个美国的花甲老者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除了他自己的天才之外,他蔑视一切。但真实的赖特很难发现,他完全理解自己所做的选择,并遭受其痛苦。这就是保罗 亨德里克森在这本杰作传记中揭示的赖特:被自己父亲折磨的赖特,父亲对他说了一生中最大的谎言。我们看到,这是赖特的故事中许多其他被忽视的方面:他与朋友和早期导师塞西尔 科尔温的亲密关系,也许是浪漫的关系;火在他生活中可怕的、不容置疑的角色;1921年
《弗兰克 盖里传》以建筑师的人生重要节点和高光时刻为篇章,通过大量的采访记录与资料调查,完整呈现了盖里从犹太移民成长为著名建筑师的一生。传记侧重于现场重现,举重若轻地揭示了盖里建筑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 局外人 与 圈内人 的身份转换中,如何得以坚守 前卫 ,化解 争议 。更重要的是,成功带来的焦虑和理想带来的踟蹰,又如何通过艺术与科技得到平复,并带他迈向下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于建筑师弗兰克 盖里的作品和人生,同样适用。
2006年7月1日,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作为早开始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问题研究的专业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经历了铁道部高原铁路科学技术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的机构沿革,一直到今天,60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对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用自己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成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北院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只是在院志和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有过局部、间断的反映,而个别报道还出现过失真和误导。笔者从1966年年底投身于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至今也有50余年,走过了西北院青藏盐湖、冻士研究的大部
本书从建筑师印象、作品介绍、建筑师访谈、作品年表四个部分来介绍各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内容包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郊区小教堂、上海金融学院厂区改造、深圳展区空间设计等。
本书讲述了黄锡璆少年归来、矢志报国的人生历程,描述了一位归国华侨浓深的家国情怀和祖国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追求,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不改、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一位行业领军人物学有所成、心怀匠心、使命担当、乐于奉献和奋进新时代的 大师精神 。 如今,年逾八旬的黄锡璆仍然奔忙于建筑设计第一线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吸取国内外新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成果,结合优秀的设计范例,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主体,兼顾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中心区详细规划、市政设施工程设计等,突出理论上的前沿性和设计方法的示范性,并从不同视角、层面展示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综合性。
本书精选了作者与其中30位建筑师的对话。这30位都是当今 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其中有建筑理论大家,有 的建筑事务所的 , 不乏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这些对话充分展示了这些建筑师的思想发展脉络, 有利于读者理解他们及他们的建筑、抓住他们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