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贝聿铭》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 朗在内的 大卢浮宫 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以可贵的记者视角展现了贝聿铭的一生。书中的贝聿铭是个 普通人 :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
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吴飞鹏,现任上海海派生活美学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依众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之职。赉安(1890-1946,法国人)为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与邬达克齐名),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6处122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再现了一名外国友人上海传奇,见证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变迁,与 建筑可阅读 一脉相承,是海派文化的好阐释。
范悦、四方裕主编的《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日本新建筑中文版)》的主题是“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建筑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发展不断 新,“生态建筑”作为一个理念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本期收录的18个项目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日本注重生态设计的大型建筑。 主要项目有: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等共同设计的“丰岛‘生态博物城’办公大厦”,大厦的低层部分为区政府的办公区,11层以上为住宅区。其中,低层部分外部被6种平板所覆盖(光伏电池板、绿色植被平板、再生木质百叶窗、玻璃板等)。这些平板在节能环保方面作用显著,因此被称为“生态面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 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 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讲述了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
由吴刚、张星主编的《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 士传记》以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等章节 ,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将吕志涛院士的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展现了吕院士当 过工、农、商、学、兵以及报社编辑的传奇经历;做 教师、做研究、做工程的感人故事;对老师、对家人 、对朋友、对学生的深沉感情;于极其平凡中,展示 了这位从小山村中走出来的院士的极其不平凡的人生 和他爱国、敬业、顾家的至伟情怀。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你应该知道的”系列丛书,共11册,将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人物事迹,结合其伟大作品或彪著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娓娓道来,寓艺术作品、政治思想、发明创造于故事,寄优雅气息于行文辞藻。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和他的设计师朋友们的海报设计作品。
医生,律师,印第安酋长,时装设计师。这些职业都是服务于大众的行业。但是,生活中大部分人不需要每天动手术,每天向他人提出诉讼,或开办卡西诺赌场。而每个人却免不了和约瑟夫.阿布德从事的行当打交道——时装。 “今天我穿什么衣服?”这个问题每天早晨都会被人提起。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可能会说,“这根领带配那套西服合适吗?”演艺界的导演明星可能面对一条裤子而拿不准主意,“我这条灯芯绒的裤子上面是配件T恤衫,还是带花纹的针织衫呢?” 即使对时装毫不介意的人也承认穿着打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不仅能够为我们遮身蔽体,而且还可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形象。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着衣来判断其身份。无论你身着一套褪色的牛仔服,还是一件做工考究的意大利鹿皮夹克,人们一眼便会看穿你的气质和职业
孟建民,在体制上,从原本学术型设计院转到政府企业设计院;在职务上,从高校的建筑师转到设计单位的职业建筑师;在实践上,21世纪是他真正建筑创作的开始。
过去,我国把建筑师一般称为工程师。 在西方,称一位建筑师为工程可能引起对方的抗议。欧洲人说:医师的恢复(人体)秩序,律师维持(社会)秩序,建筑师创造(物质世界)秩序。我国的建筑师职称已恢复,这是十分必要的。 …… 在古代的西方,建筑师就不是独一门的工程师。古罗马建筑师兼军事工程师维曲罗维斯(维特鲁威)提出对建筑师的要求,那就是“建筑是由许多种科学产生的一门科学,各门学问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内容;建筑科学有助于对其他技术成果的应用做出评价……” 15世纪的大学问家、建筑师和艺术家阿尔培蒂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人的尺度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他提出了建筑师这样的要求,首先是建筑师对后代人的责任与本人的荣誉,切莫由于无知、粗率、愚蠢而为后世所不齿。“谨慎、明智和有学问的建筑师设计的建
《日本著名建筑师的毕业作品访谈1》由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约访了目前活跃在日本建筑界的著名建筑师藤森照信、山本理显、青木淳等20人,讲述自己毕业设计的过程,听取了他们对学生时代的回顾,有很多新发现。而个人的未来方向在毕业设计中也会留下明显的印痕,当时可以说这些容易受潮流左右的学生,已然流露出明显的个性,由过去的学生们完成的毕业设计,已跨越时代,留在历史长河中,其中可供我们汲取的有很多,它们留下的是出色建筑师起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