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古老美丽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纯真的思想和深邃的人文气息,因此便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这些故事更巩固了中国人的同源意识。在这套“幼学启蒙丛书”中,内容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
对于《诗经》的研究,历代都有大量的著作问世。清代以前,人们对于《诗经》的研究范围只限于经学和小学。从清代开始,人们利用《诗经》的押韵系统成功地重建了上古的音韵系统,从此开始了《诗经》的语言学研究时代。现在,对于《诗经》的研究,更加广泛地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我们相信,这部中国早的诗歌总集一定会常读常新、魅力永存的。《诗经(国学经典诵读)》的注释主要以《毛传》、《郑笺》为主,另外参考了前修时贤的多种著作,采择了他们许多独到的见解。本书由李立成校注。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衍生于“道”。继而认为“道”是“夫莫之命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早的兵书,被推崇为中国兵书之祖,对日本、欧洲的军事学发展也有过重要影响。它不仅在中国军事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略思想,受到了历代军事理论家的高度重视。本书精心设计了创新的双栏版面:经典的原文大字,连贯排列在页面外栏,注文小字则排在相应的内栏,这样既方便连贯诵读经典原文,也方便参看相应的注解。如果半翻书,则可以在不看小字注释的情况下阅读原典,测试自己对原典的理解程度。对于难读字与异读字,则在原文大字的字头上淡淡标注拼音,近看清晰,远看模糊,以便读者随时了解自己准确诵读原典的能力。
《孟子》在两汉时期已受尊崇。到五代后蜀刻石《十一经》,《孟子》成为其中之一经,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为之集注。到了明清时期,“四书”成为科考八股选题的渊薮,《孟子》的地位变得十分崇高了。 《孟子(国学经典诵读)》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结合其他版本,对《孟子》作了校勘,并作直解,试图为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便利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