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 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1923年,他在给妹妹陶文渼的信中讲到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的责任。 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 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
《教育的目的》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读的奇书!怀特海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本书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节奏、数学课程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主题。作者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反对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反对没有激情的让人止步不前的教育理念。 怀特海用他的禀赋与智慧告诉我们:教育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树林。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既是受教者,也是育人者。教育不但是对人的塑造,也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本书是著名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集,全面地反映了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怀特海认为:不应该一味地朝学生灌输惰性知识,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即自我发展,而智力发展可以分为 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 这三个阶段。为此,怀特海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技术教育与科学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古典文化、思想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了他的论述。 本译本由魏智渊、王志江两位名师进行章节导读。导读结合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每章的主要教育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厘清怀特海的教育主张及这些教育主张与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关系。
在本书中,陶行知主要阐述了 教学做合一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等生活教育的观点,其中有对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八股及会考制度的抨击,有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 小先生制 的阐述,有对中国教育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编写者通过导读使读者更能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起读者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精心策划推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一书。 全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即 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落实核心素养 。本书先从学理基础、实施技术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进而讨论了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开展了相关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直接关涉评价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如何让评价贯穿于单元教学;如何设计单元测试与单元过程作业;如何围绕系列化目标开展评价;如何凸显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基于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