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由怀特海所著,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本书除了第四章外,都是作者在一些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它们都是有实践证明的经验之谈,或是教育实践后的反思,还有一些对该主题的批判。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考中心构建新高考评价方式的研究工作随之启动。2019年,形成了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它是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教考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已不满足于只当一名“教书匠/,而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搞一些科研工作。搞科研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以便能够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以此为根据,进行科学的推断或决策。 本书是一本入门性质的书,系统地介绍了外语教学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全书共分10章。前3章简要介绍了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的类别及常用的几种描述性统计方法。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推断性统计方法。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推断性统计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等。本书的特点是采用从头说起的方法,每讲一种统计方法都附有实例,目的在于能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统计
爱因斯坦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我想,正在中学学习物理的年轻朋友们,大约也正在经历着爱因斯坦所描述的情形——学习了物理学的完美无缺的结论,然而对物理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和思维方法却知之甚少。 作者岳燕宁将这本《归纳与演绎/中学生物理思维方法丛书》献给青年朋友们,就是希望读者能对“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它在物理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会用它解决一些中学物理的实际问题。
萌芽于1999年的新教育实验,从诞生之初就置身于科学造就的时代漩涡之中。一方面,科学的巨大力量不由分说地摧毁着既往的秩序,人们的物质生活日复一日越来越深地依赖科学;一方面,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的同时,并未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反而造成压力甚至恐惧;一方面,科学自身也面临挑战,科学与哲学的分离让科学丧失了反思的根本,科学与人文的割裂让科学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这一切,都让成长在新世纪的新教育实验,格外关注着科学技术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也一直在努力研发适合未来社会的科学教育课程。 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公民教育课程(善)、艺术教育课程(美)、智识教育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 特色课程 (个性)作为必要补充。其中,智识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教育课程和人文教
王广杰主编的《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作文精选(衔华)》是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的**作文集。作品涵盖了考场满分、高分作文和**随笔。这些小作者以对自然万物深情凝望的优雅姿态、真诚的文字,表达自我、记录生活、探索世界,易引发同龄读者情感共鸣。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立意独特、文笔优美,便于读者阅读和借鉴。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 1500 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于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
一个17岁的中国女学生,独自从北京来到美国小城市得梅因交流一年。在这一年中,经历了严格的基督教学校和开放的美国高中的教育,获得了不少对于美国中学教育的体验与认识。书中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风格清新,语言犀利,体现了当今中国青年学生的思考风格与精神风貌。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课程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它的实践应用和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困惑和混乱。本书应运而生,通过广泛获取案例、深度访谈,调查统计以及文献研究等,追溯历史,反思现实,集中探讨了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探究式学习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问题,有利于课程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成效。
《花开的声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为2015年教师节定制的作品,是去年广受好评的《幸福教育的样子》一书的姐妹篇,作者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组专家。该书继续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样子”,描绘了斯霞、顾黄初等一代名师的业绩,完善了作者心中理想教育的模型,书写了江苏省苏州、南京、常州、淮安、扬州等地名校的办学特色、生动场景,以及对众多名校长、名师的职业成长、学校建设的独到见解。
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衡量一位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是否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不仅要看他有没有与教育有关的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没有直捣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理解。 《教育常识(第二版)》作者期望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既是一本主要基于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分析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通过数据和证据进行作业全面分析与解读的著作。本书不仅全面阐述了作业观念、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效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而且还通过学段差异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差异分析,学科差异分析,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差异分析,不同学历层次家长的差异分析,不同教龄的教师差异分析,以及作业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等,反映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系统而深入地透析了作业全貌。书中一些作业问题、现象、规律的发现都为精准地诊断作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全书针对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要点,分别由“什么是教育”、“课程、”教学”、“德育理论与模式”、“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构成。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管理者阅读与培训,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阅读:看看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什么,看看改革者和教师正在如何努力。
在教师的生命历程中,那些促其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在其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关键时刻鼎力相助的人,可谓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人物”,或“生命中的贵人”。 本书精选了25位教育专家和卓越教师在“关键人物”影响下的成长故事。这些涤荡人心的故事,让读者重温亲人之爱、师生之情、同行之谊,激励读者常怀感恩之心,保持昂扬的姿态,追求拔节成长的幸福。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要正确地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就要努力把握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探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充分体现和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生、探究性和合作性,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感动,在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于自身、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了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