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通过典型的实践案例,结合管理伦理的相关理论,从管理主体和管理过程两个层面,对当前学校领导和管理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从效能转向道德正当的必要性、学校管理者的专业伦理、学生自由、教师自主、程序正义、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建设等。本书不只是对学校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行描述,而且提供伦理决策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学校管理者对这些规范的合理性和优先性进行反思和选择。因此,本书可以为广大中小学校长及其他管理者使用,也可以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或研究生所用。
本书收录了五十八篇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的教师们撰写的教育随笔和教育案例。该校的尊重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好的自己。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选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主动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案例和教育故事,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闪烁着尊重教育的光芒,并且每篇文章后均有校长点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做校长者,尤其是做成功校长者,需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需要有整合思维方式,能够对学校进行价值领导、科研领导、团队领导,并且有较强的执行力;同时,校长也是一个高压力职务,要能够进行自我调控。陈丽编著的《校长领导力八讲》围绕校长胜任特征的八个方面进行课程开发,以期通过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提高校长的办学素养。
《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为平民而教育”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描述了民国*的沿革与组织架构,论述了民国*对大学的主要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当时部校关系的实际状况及其政治、学术、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客观地评价了民国*的作用和局限,总结了民国时期部校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翔实而生动的历史案例。
王岚、范建华、茅晓燕、王冬梅编著的《润物细无声--园长园所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试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在描述、梳理幼儿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供可资借鉴、模仿的实施途径。全书共五章, 章是对幼儿园文化整体认识的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为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阐述每一种文化的含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升可操作性。 本书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推进 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优化提升自有效途径,助力各自园所的特色化发展。
刘晓颖、陈立、汪苑等编著的《源头与活水--园长指导保教工作能力的提升》是“幼儿园园长专业能力提升丛书”之一。园长指导保教工作的能力是一名园长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中 基本也是 重要的能力之 。本书共分四章, 章阐述了园长指导保教工作的专业内涵及对保教工作的理解。第二章从园长指导保教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出发,阐述了园长在指导幼儿园保教工作管理中应具备的专业思考与意识。第三章对比 外对园长专业能力的要求,浅谈园长指导保教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第四章阐述了园长指导保教工作的具体方法及策略。本书收录了多篇幼儿园园长指导保教工作的案例,希望借助理论并联系实践对园长指导保教工作的专业能力进行剖析,帮助园长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利用 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来揭示大脑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真正帮助教师运用 的脑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与发现。书中将教育、心理、脑科学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提供理论知识,也提供实践案例,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如何应对学生的负面行为。书里简洁清晰地解释了影响学生大脑的各种因素,指导教师和校长如何科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选择好专业,了解工科专业的内涵,对确定今后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中学教育,一般均缺乏对大学学科的介绍,尤其是对工科诸专业的了解甚少。而大一新生因此对所选专业在
首先,本书论述了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分类、特征及价值确认,分析了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方式演变的历史阶段,剖析了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并指明了优化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作用。
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名校之列,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我的科大十年(续集)》作者孔宪铎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参与了科大创建初期筚路蓝缕的历程。曾出版其著作《我的科大十年》,而《我的科大十年(续集)》则为作者沉淀数载、继续反思科大十年创建历程之后写作的续集。 前一本书中,作者主要记述的是创办香港科技大学之经验和谋求成功之道;在《我的科大十年(续集)》中,作者则侧重记述如何选拔世界英才,并把他们留在科大,用“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之乐不思蜀、做出成就。《我的科大十年(续集)》以众多的案例,展现了香港科大东西方并济的办学理念与精神风貌。 作者在书中记述了与众多**学人交往的
近年来,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高校招生中的不公等问题的声讨不绝于耳。本书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涉及中小学“择校热”、重点学校制度、示范性高中、“转制”学校、“校中校”、 “名校办民校”、教育投入、教育乱收费、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性别之间的教育差异、高校招生中的不公现象、高校扩招、高校贫困生现象、“独立学院”现象、“教育产业化”等若干热点问题,以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公平的评价等。 书中所揭示的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严重不公等问题。并非泛泛议论,而是建立在长达一年半的实证调查基础上。本书不但深刻剖析了中国教育不公的诸多症结,而且对症一一开出了医治良方,对教育投入、教育规划、
《孟宪承文集·卷3:大学教育》从大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学位和教学制度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大学的理想在“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指出并讨论了大学的任务在于研究、教学和推广。
《孟宪承文集·卷3:大学教育》从大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学位和教学制度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大学的理想在“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指出并讨论了大学的任务在于研究、教学和推广。
《高职院校管理新论:基于营销学范式的研究》从营销学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管理进行研究。全书共分七个部分:靠前部分简要介绍相关营销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营销理论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背景分析;第三部分是对高职院校两类顾客的需求特征、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高职院校的竞争者分析;第五部分对高职院校的市场细分策略、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第六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营销组合策略的探讨;第七部分是高职院校顾客价值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管理新论:基于营销学范式的研究》既是对营销学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所做的探讨,又是对高职院校管理从营销学视角所做的研究,可供营销专业人士、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师生阅读或作研究参考。
书稿在公共支出的框架下,详细的论述了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政府教育投资的特点和分担机制,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角度剖析了地区间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差距的根本性原因,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下分权的
顾泳、张文质主编的《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从“多重身份,多元感悟”的视角对百年老校石梅小学的优质教育现状进行了巡礼,勾勒了如下篇章:“传承与 :石梅的立校之本”“首善德育:远大前程的基石”“儿童立场:于细微处关怀生命”“缤纷课堂:科学与人文并举”“争鸣研究:让另一种声音执勤”“书卷校园:守住文字的神性”“永远的石梅:来自校友和家长的声音”,以期以呈现和感悟的形式,而不是说教的形式,向广大基础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供百年老校的精神气象。 《好学校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石梅小学优质教育多元感悟》即将向读者展示的内容,便是石梅小学两年以来秉持的“书卷校园、首善德育、争鸣研究、儿童立场”的特色观、一心做生命化教育实验所生成的成果。
芬博格和莱文,两位踌躇满志到贫困社区“支教”的美国名校毕业生,在课堂上遭遇了令人痛苦的挫败。他们拜两位名师为师——其中一位便是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教学技能突飞猛进,但他们希望把学生带得更远,于是创办了与美国公立学校迥异的KIPP(KnowledgeIs PowerProgram)学校。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KIPP发展成为有100多所学校的全美最有前途的新型公立学校群网,被誉为奥巴马的“实验室”,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这本《每个孩子都爱学》,会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
本书以个体的大学组织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结合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对大学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制度创新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从近代以来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及其根源入手,试图运用组织分析与制度分析的框架,揭示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环境与内部制度之间的关系,剖析大学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其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阐述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和相关政策取向,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