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本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在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出版本书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高校档案规范化管理》在有关章节中提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利用举办展览、举行讲座或酌情开设档案基本知识课程等各种形式在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档案和档案管理知识,这是一个可行的创议。高校毕业生在今后的各个岗位上都有管理档案尤其是利用档案的可能,他们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档案知识,就熟悉了运用一门工具书的技能,对于工作和研究都是有益的。 《高校档案规范化管理》一书总结了多年来高校档案管理的成功经验,融法规性、知识性于一体。它的出版发行,必将在推进我国高校档案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教师用书)》主要介绍了校长领导治学的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提升教研队伍的能力等,来加强自身人格力的修炼。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校长成长历程及人格修炼、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促成人格修炼、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促成人格修炼等。
一种更为人文的方式和亲和的语言,与学习者进行双向的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理论的魅力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我们在为学习者揭示新理念的同时,也列举了一些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策略,帮助学习者将理念具体化,并力求做到贴近教学或管理实际,为辛劳在一线的教师或校长出谋划策。 本套培训教材不是让学习者可以照抄的现成的“教案”。书中的一些观点、建议和方法也不一定是好的,学习者自然不必照搬。因为,那样做会忽视学习者所处的教学或管理环境和所教儿童的具体情况,也会限制其教学或管理特长的发挥,约束其工作中的创造性。常言说:学无定法,教无定论,我们也说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愿我们这本书能像一滴水珠融入学习者知识和经验的江河,激起一串涟漪,引发学习者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这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和出发
本书介绍了:案例分析对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作用、教学与管理案例及案例分析的含义、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示例等内容。
“蚕不知道它可以变成蛹,蛹不知道它可以化为蝶,当蝶飞舞的时候,它当然需要你的喝彩。” 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她叛逆、反传统,孩子气,立场永远站在学生的一边。在她身上,可以看见《麻辣教师GTO》、《暴雨骄阳》、《弦动我心》中的教师的影子,而他们的相同的命动,都是后离开了校园。 这部小说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网打尽。 收费生和借读生的学习状况,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富裕家庭孩子的盛典长,老区学生的奋斗精神,早恋的孩子以及校园的青春期性教育,师生恋,倍受争议的乱收费问题,传统体制下的单位内的人事纠纷,不安心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的跳槽现象,教师与家长的矛盾和友谊,教师之间不同教育观念的冲突和撞击,年轻教师的恋爱与婚姻,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建于1746年,其校龄比美国国龄还早30年。美国首任总统G.华盛顿称赞此校“能给人以值得尊重的教养”。 出自此校的美国杰出人物有:总统J.麦迪逊和W.威尔逊,文学大师F.菲茨杰拉德,科学大师J.奥本海默,还出过诺贝尔桂冠得主25人。 全校设有专业学院和学系共34个。拥有教师625人,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大学计算机中心,能与世界上3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沟通。
京都大学自1897年创建至今,其治学树人已见硕果累累。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文学家菊池宽等,都是出自此校。迄今为止,日本诺贝尔桂冠得主7人中,有4人系出自此校。 京都大学“一贯重视各科学术的综合发展”,并以此“引发学术发展的能量”。大学总长西岛安则的一席话,道出了此校“百年树人”的奥秘所在。
《中学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知识手册》包括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对卫生事故、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五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水灾、台风、地震、火灾、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安全等应急避险知识,图文并茂,针对性强,有助于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编者组织编写了《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 《手册》中共列出37个合作形式,其中基本合作形式12个,延伸合作形式12个,拓展合作形式13个。每个合作形式下都用“合作要义”“必要条件”进行阐述,“实例介绍”提供部分政府部门、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做法和经验,仅供大家学习借鉴。
关于语音教学,在英语教师当中有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和疑惑。一些教师认为语音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诸多方面中是无足轻重的,他们认为话语中的上下文完全可以消除不正确的发音所造成的歧义。有些教师虽然认为教授语音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如何教授语音却缺乏认识,不知如何进行,甚至对自己的发音及语音知识缺乏信心。本书针对这些认识和疑惑,分五个章节,从几个方面为教师答疑解惑,阐明语音教学的原因、内容、时机与方法,帮助教师了解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使其掌握相关的语音知识与技能。本书也为语音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素材。 章阐明了进行语音教学的三个主要原因:1.可以提高语言的可理解性:以新加坡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典型的错误发音特征为依据,分析了错误发音可能会导致的交际失败,并总结了七种典型的错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家庭学校联系手册》是沟通家校关系的纽带。手册主要内容包含: 1. 我的成长记录 反映孩子一日学习生活的基本表现,从文明行为、学习活动、体育锻炼三个维度具体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依据内容坚持天天记录和评价,也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内容;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内容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专项岗位小干部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评价等级可以采用符号标记或记分制。使用学校、班级可以自行商量决定。 2. 特色 是体现学校、班级、学生个体个性的栏目。其中 阅读 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规定的书目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选阅读。每天阅读的时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要坚持每天记录阅读时间,督促孩子有意识地阅读,从而有效培养阅读习惯。此外本栏还可以自主填
从现代大学制度的全面构建与恒定性来说,其不足也是明显的。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虽然被公认为经典性的现代大学指导思想,影响不绝,但并未能在制度上得以确立,并进而在现代中国的范围内发生并形成作用。当然这与其时的历史语境有关,一则近代以来的中国军阀混战连绵,北洋政府自不必提,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忙于内战,就是为日本侵略所困,难得有时间集中整顿教育,也少有精英实权人物能意识到发展教育关系国本之重要;二则控中国国家政权薄弱,对大学很难具有*的调控能力,大学办学的自主性还是相当之高的。以上两点与日本明治维新中央集权,且以国家强力推行德国经验以求发展教育,振兴国本之思路自然大不相同。
将近二百五十年来,格廷根大学以教人“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应该思考什么”,一直保持着对科学家和大学生的吸引力。当年法国皇帝兼科学院院士拿破仑也称赞道:“格廷根属于整个文明世界。” 本丛书采取一书一校的撰述形式,力求全面、深入地介绍所选学府的历史、现状、传统、特色及其在办校、治学、育人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各校如何根据所属国家的具体国情,以及为了适应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大大学体制、院系设置、学科内容、教学手段、学校管理、校内外横向联系诸方面所作的种种改革、创新和探索,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提供借鉴,并为促进中外互派留学研究人员、扩大学术交流和教育协作传播信息。
本书中的访谈录质量相当高,话题大都是近一两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教学教材、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校长们没有回避难题,他们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到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透视,作了大量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提出的许多改革的思路和意见,介绍的许多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以及他们对下个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动向的看法,他们为此所作的准备和所采取的对策,相信对全国各地的高校校长们都会有所启迪。有的读者说,这不仅是大学校长访谈,也是大学校长的论坛,不是会议上的,而是报纸上的、书本中的论坛。
本书建于1409年,其时正当欧洲中世纪大学由经院哲学进入人文主义的转折时期。 大学的历史,同德意志社会变迁、国运盛衰、文化繁荣、科学勃兴紧密相关。 大学的名称,同德意志杰出人物闵采尔、沃尔夫、莱布尼茨、莱辛、歌德、舒曼、赫兹、李卜克内西父子的名字连在一起。 莱比锡大学与莱比锡书市、莱比锡博览会负盛名。三者都是德国通向世界的窗口。我国著名学者蔡元培、辜鸿铭、周培源、林语堂等,曾在莱比锡大学留学或从事研究。
研究大学面临的问题并非它们不能很好地履行其主要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很大,而且其效益增长速度高于成本增加速度,与此同时,尽管学杂费在上涨,上大学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在基础研究和先进医疗服务方面,美国高校的新发现和实用发明处于*地位。美国研究大学面临的问题,是州和联邦政府直至近似乎一直不太愿为这类大学所获得的成果付出代价。大学因而转向从学生和工业部门中寻求增加一小部分收入。 《研究大学面临的挑战》一书系统地介绍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研究大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以及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本书作者站在深刻领悟教育真谛、认识教育本质的高度,提出了办大学在战略上要站得高、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办学理念和思路。在分析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者指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是: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型高等教育;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向过去学习到向未来学习。作者结合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办学实践,还阐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确立哪些新的教育观念,如何认识和处理产、学、研的关系,怎样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内容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古老学府,建于11世纪末,号称“欧洲大学之母”。欧洲一些大学,或由此校分享出来,或按此校模式建立起来。欧洲一些大师巨匠,如但丁、波特拉克、哥白尼、马可尼等,都曾求学于此校。此校所设历史档案馆、各级各类图书馆和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宏富,吸引古今学子学者来此探索知识宝藏。1988年适逢此校建立900周年大庆,全球各地366所大学校长光临盛典,并在此通过面向新世纪的《欧洲大学宪章》。
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充满希望,我们从这里祈想明日——生命化的教育!本书为“格言校训和学校文化”刊物第四十一辑,主要分为一种关注、人与事、年度教师、报道与争鸣、课程研究·解读、域外观察、后随笔时代、编辑推荐手札八辑。收录了国内有关教育的论文。
本书收录了《那个头顶章鱼的人》、《儿子给我上爱情课》、《我被老师遗忘了》、《我为什么叛逆》、《成人呀,你为我们想过吗?》、《*失败的教育》、《背着石头去上学》、《父亲的手》、《一元钱的故事》、《一个14岁女孩的世界》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