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编撰。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结合《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目的是以正异说,明其渊源,故称《医学源流论》。书中所论内容广泛,个人观点鲜明,医论多不过干言,但阐述透彻,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如 用药如用兵论 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本书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医论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斋初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经典医籍相关内容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本教材根据组成听力学基础理论的学科知识编排,即主要介绍听觉相关的声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其中,解剖和生理学的知识按照耳的结构特点合并介绍。因此,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听觉声学的基本内容,第2~4章主要阐述了听觉系统解剖及相关的听觉生理学知识,第5章讨论了前庭系统结构与平衡功能的一些特点,第6章叙述听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运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疾病谱、死因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被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因性疾病等所取代,而这些疾病与诸种不良社会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护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并受人文科学的影响,护理领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护理学的研究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应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适应社会疾病谱的变化,满足服务对象躯体、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护理需求,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现代护理学和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关注服务对象和护理工作的社会性、整体性,分析、研究引发各种疾病的社会因素,采取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及社会综合防治手段,有
《温病条辨》清·吴鞠通著。全书共6卷,首卷原病篇引证《内经》,述温病之源;卷一至卷三,分上、中、下三焦,详论温病证治,为全书中心内容;卷四杂说,是有关温病的短论;卷五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卷六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痘证等。昊氏参考仲景、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等人之说,创三焦辨证学说,并创制与化裁了许多方剂,其中银翘散、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该书效仿张仲景《伤寒论》的做法,以条文分证,使读者便于记诵。条文后又自加分注,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该书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
本书由清代 医学家徐大椿编撰。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目的是以正异说,明其渊源,故称《医学源流论》。 书中所论内容广泛,个人观点鲜明,医论多不过千言,但阐述透彻,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如“用药如用兵论”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本书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医论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斋初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经典医籍相关内容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中药拉丁语(供中药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创新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重印多次,受到了使用者的广泛好评。根据使用者的反馈意见,我们对教材作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根据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中药材拉丁名称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中药提取物及单复方制剂的命名方法;增加了部分练习题;删除了关于中药处方、药品说明书等内容;更新了《处方管理办法》;突出了本版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色。
本书是全国本科护理学类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护理心理学》(第2版)的配套教材,旨在帮助在校学生自学和复习。 全书以原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章为单位,分学习目标、内容概要、习题、参考答案四部分。 学习目标:该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提出每章的知识要点及相关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应达到的学习程度。 内容概要:概述每个章节内容,列出学习要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有的放矢地抓住重点和要点,又能熟悉教材的大部分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每章为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一组测试题,旨在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 参考答案:给出明确的参考答案,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及应考人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
《医林改错(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系清代名医王清任生前仅有的著作,成书于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王清任对古医籍中脏腑错误的纠正,王清任的气血脏腑学说的立论,以及他大量的临床经验,体现出王清任擅长于活血化瘀、补气活血的治疗特点,特别是王清任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方剂,为后世广泛流传。后世医家遵其理,执其方者,大多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验。 《医林改错》是中医工作者 的古籍之一,此次整理出版,对于该书的普及与流传有重要意义。
赵学敏著的《串雅内外编》为“走方医”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赵学敏著,清·吴庚生补注。 全书共八卷,分《串雅内编》四卷、《串雅外编》四卷。其中《串雅内编》介绍了“顶、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禁方( 之类)、选元(各种急症抢救法)、药外(非药物疗法)、制品、医外等类。 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附有按语,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该书 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