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档案馆指南》是一本全面介绍和报道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它提供馆藏档案的基本信息和各项检索要素,是档案馆内业务人员和利用者了解馆藏内容与成分,查检和阅览馆藏档案的向导。十多年来,南京市档案馆加大了档案接收与征集的力度,馆藏结构与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项业务工作有了新的提高。按照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建立方便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体系,南京市档案馆组织精干力量对原《南京市档案馆指南》进行了修订出版。这本全新的《南京市档案馆指南》,装帧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该书对档案馆从业人员以及查档的读者朋友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设计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实况,最后提出了增强图书馆制度影响力的策略。 本书既可以为图书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图书馆管理者和业务工作者的进修读物。
《秘书的秘书:秘书实践一本通》分为素质、办公、办文、接待、服务五个篇章,共31个专题,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秘书工作的新趋势、新需求,着重讲述了涉外会议的组织与管理、现代办公室实务、交际与沟通技术、秘书礼仪等内容。与偏重理论性的秘书类书籍迥然不同,本书实践风格鲜明,实操性强,属于从秘书实践内部酝酿产生的自内而外的心得体会。《秘书的秘书2:公文处理实例》为《秘书的秘书:秘书实践一本通》的姊妹篇,全书分28个专题(28篇公文),具体阐述了每篇公文从起草到修改再到成文的全过程,读者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每篇公文修改后的提高,前后对照,学习到作者的公文写作笔法,兼有文秘界高手的讨论、过招与点解,读来非常过瘾,实用性极强,但又不偏废理论性,为读者提供生动、全面的参考借鉴,着实是一部能够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抗战档案汇编分政治军事类、经济类、特载类三部分。因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很快沦陷,抗战档案留存甚少),入编档案主要是绥远地区(内蒙古中部)我党在大青山、蛮汗山及当时属于绥察行政公署管辖的丰镇、山西北部的平鲁、朔县领导抗战形成的档案。
本书取材于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战败焚余档案。是1933年到1945年间关东宪兵队等日、伪机构形成的有关日军为在东北修筑军事工程而强征、奴役及劳工的历史记录。按照“主题—机构—时间”体例编辑。其中档案形成主题涉及日本、伪满军、政机关、半官半民、民间等复杂类型,辑录时以先日本、后伪满洲国,先军(警)、后行政,先官方、后民间编次排序。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包含“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四期”“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五期”“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六期”等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重点资助项目“清代蜀人著述总目”,由四川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王晓波主持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清代蜀人著述总目》,是王晓波任主编的一项集体研究成果。 《清代蜀人著述总目》是一部反映清代蜀人著述状况的工具书,全书共129万字,收录了清代四川省内有作者菩述的州县共计141个。以地系人,兼具实用性和研究性,即既著述了清代蜀人的现存著作、版本及藏馆,单篇诗文词的数量,又著录了存佚不明的非稿本著作,可使读者及研究者通过《清代蜀人著述总目》能略窥清代四川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及文化发展的概貌。书后还附有“作者姓名索”、‘书目索引”、“藏书单位简称全称对照说明”、“引用书目”四个附录,极便于使用者查阅。 清代文化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四川,以及四川以外的地区都产生了较之前代更大、更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云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和教育场所,其信息化必将受到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影响,产生深刻变化。当前,高校图书馆大都面临着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加快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即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为核心,结合大数据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
本书详述江苏刻书历史沿革。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江苏唐五代刻书、江苏宋代刻书、江苏元代刻书、江苏明代刻书、江苏清代刻书、江苏民国刻书。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围绕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宣传推广、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而开展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专注于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题,在全面解读我国知识产权政策核心要求与发展导向基础上,广泛深入调研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实际,从用户需求厘清、服务内容规划、服务界面设计、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和服务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具体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推进本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兹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为其他类型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出发,探寻我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体现在: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便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角度测度我国31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应我国公共图书馆效率改善的建议对策,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基层执行者提供理论参考。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重点资助项目“清代蜀人著述总目”,由四川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王晓波主持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清代蜀人著述总目》,是王晓波任主编的一项集体研究成果。 《清代蜀人著述总目》是一部反映清代蜀人著述状况的工具书,全书共129万字,收录了清代四川省内有作者菩述的州县共计141个。以地系人,兼具实用性和研究性,即既著述了清代蜀人的现存著作、版本及藏馆,单篇诗文词的数量,又著录了存佚不明的非稿本著作,可使读者及研究者通过《清代蜀人著述总目》能略窥清代四川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及文化发展的概貌。书后还附有“作者姓名索”、‘书目索引”、“藏书单位简称全称对照说明”、“引用书目”四个附录,极便于使用者查阅。 清代文化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四川,以及四川以外的地区都产生了较之前代更大、更
《秘书的秘书:秘书实践一本通》分为素质、办公、办文、接待、服务五个篇章,共31个专题,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秘书工作的新趋势、新需求,着重讲述了涉外会议的组织与管理、现代办公室实务、交际与沟通技术、秘书礼仪等内容。与偏重理论性的秘书类书籍迥然不同,本书实践风格鲜明,实操性强,属于从秘书实践内部酝酿产生的自内而外的心得体会。《秘书的秘书2:公文处理实例》为《秘书的秘书:秘书实践一本通》的姊妹篇,全书分28个专题(28篇公文),具体阐述了每篇公文从起草到修改再到成文的全过程,读者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每篇公文修改后的提高,前后对照,学习到作者的公文写作笔法,兼有文秘界高手的讨论、过招与点解,读来非常过瘾,实用性极强,但又不偏废理论性,为读者提供生动、全面的参考借鉴,着实是一部能够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江档案》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为第十册,收录《扬子江水利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至第二期,《长江水利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二卷第一期。
该书从“固化的档案、流动的身份与多元的认同”几组冲突现象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档案与身份认同”这一新兴议题,并另辟蹊径地理论化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辩证地论述了档案之于身份认同的两种正向效用和一些负向效用,以及身份认同之于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的影响,继而通过档案文本和实践田野的考察,具体剖析了个体和群体的建档行为及其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全书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系统而精练地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产生的背景,二是辩证而全面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三是生动而典型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四是理性审思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前景与困境。全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色彩,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温州市图书馆/21世纪中国城市图书馆丛书》分三个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温州市与温州市图书馆的历史渊源。第一篇讲述温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第二篇讲述温州市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历程、对未来的构想。第三篇详细介绍了馆藏文化珍品,包括珍贵文献、古籍、拓片、字画等,真实反映了图书馆在城市文化中所起到的护守作用和巨大贡献。
《南京近代教育档案》是“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本套丛书主要包括《首都教育》、《教育概况》(上)、《教育概况》(下)、《教育规程》、《教育计划》、《校舍建设》(上)、《校舍建设》(下)、《南京教育督学报告》、《教育经费》、《南京一中》、《南京市私立育群中学/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私立明德女子中学》、《南京市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南师附中)》、《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共计16册。本册书《南京市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是该丛书的一本,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概况及调查、教师任用及名册、学生学籍及名册、综合等四个部分。本书收录了该校教职员任命、学生接收、活动兴办、校址回迁、校友会筹建等相关文件,同时收录大量教职工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5》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的传递与利用提出了新挑战,以公众为导向,创新理论、优选新方法,是档案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管理的发展方向。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系统阐释了档案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管理的路径与方法。阐述当前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动力机制;从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解析档案资源建设的实施流程;系统分析档案资源整合、档案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档案信息规范化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并提出未来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创新思路;跟进契合时代发展的新媒体方式,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服务的创新发展理念,从意识、体制、平台、方式等方面,探讨拓展新媒体档案服务的有效路径。提升理论,落地方法,希望本书能够为
《长江档案》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为第十册,收录《扬子江水利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至第二期,《长江水利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二卷第一期。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着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包含“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季刊 第四期”“扬子江季刊 第一期”“扬子江水道季刊 第二卷第二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