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又称《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自《百家姓》以来,中国的姓氏文化一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最切近的组成部分,从取名字的避讳、姓名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到怎样的姓名主贵,一个尘封的传统里面有着中国人的“日常的小秘密”,百姓日用而不觉。本书从姓氏的起源角度梳理姓氏文化的传统,对姓氏的民族认同心理、姓名的中国学都做了详实的介绍,写的生动好读。在赵钱孙李的后面,是中国人取名的一部秘史。
何谓“三书六礼”?为什么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为什么称富有或高居要位的夫婿为“金龟婿”?本书以探本溯源为旨趣,追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来由及起源,婚俗条目的阐述言简意赅,并附设典籍出处作为解说依据,让读者在饶有兴味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婚事习俗的起源。同时附可研读的古代典籍,是一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趣味小品。
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历法岁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俗文化、信仰风俗等,其中既系统梳理了各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又重点展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还以小百科的形式补充介绍了各种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知识,并配有择吉历表,语言生动,信息量大,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全书。
“渔文化”是指沿海地区百姓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狭义地讲,渔民俗作为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其非物质文化的部分。广义地讲,渔民俗与渔文化既有交叉、重合,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侧重,渔民俗是沿海及岛屿百姓在长期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渔民俗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地域变化而演变,却又踏踏实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依靠口述、行为、心意及文字等形式代代相传,它不仅反映着沿海百姓的审美观念,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体有: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包括渔业捕捞、制盐、造船等习俗;生活习俗,主要包括海洋饮食习俗、海洋居住和海洋传统服饰习俗等;礼仪民俗类,主要包括人生礼仪民俗、
《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从唐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礼制制度层面的描述入手,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分析,深入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由此生发的文学领域,较清晰地呈现了礼制、文人、文学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作者还从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点上,对吉、宾、军、嘉、凶五礼制度下唐代郊祀、封禅、挽歌、朝贺、巡狩诸礼的历史源流,及相关文学现象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洞微烛幽的考察,关注到礼制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多维价值。并以杜甫的“礼赋”、敦煌书仪《甘棠集》为个案,分别对唐代文学中所体现的礼制和作为文学的礼制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实证相结合,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既有唐代礼制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考察,又有从五礼角度进行的系列专题研究,从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风俗是认识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而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经济史关注的重要问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纵向考察了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横向比较了中游地区的风俗与长江上游、下游地区的差异,归纳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阐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对于民间风俗的深刻影响。
《平民皇帝朱元璋》作者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汇聚了多年的研究心得,并加入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平民皇帝朱元璋》原来为作者为百家讲坛的演讲稿,随后加以整理、润色而成,料详实,丰富,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厚积薄发,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开阔的眼界。作者以一个人身份,追本溯源,娓娓道来,情节曲折,很能激发读者的期待视野。作者围绕朱元璋的生平、经历,并进行的刻画和渲染,塑造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远去的历史场景(祀孔大典与孔庙)》中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
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根据可靠的史料,经过分析判断,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构之处进行梳理,揭示《三国演义》塑造典型人物中的历史虚构。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百将团的故事》讲述作者年轻时期在部队对老干部进行两次采访的事情。详尽地记述了采访的经过,并配以大量的纪实照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那段经历的难忘,以及对老一辈传授宝贵经验的感怀。也是对后人寄予希望,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
作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随葬品令人赞叹不已,而墓主人刘贺的传奇经历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书是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解说;通过分析刘贺的经历与行事,揭示其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认为刘贺的戏剧化人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