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自汉代至清代的大量各类笔记、杂著、小说中辑取收录志怪小说 539 篇,集合中国当代近百位从事古代文学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这些或叙述神话传说、或描绘神鬼妖魅的古代志怪小说进行鉴赏品味,鉴评其艺术风貌、文学趣味、文学价值,并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从这些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传承下来的特殊的文学作品中看透本质、借古喻今、体悟道理。
《中华名言大辞典》的前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秦牧主编的《实用名言大辞典》。这次的书稿在原书基础上,新增了大量词条,共收录约30000条名言。本书“篇”这一级按内容分类排列,以自然——人生——社会——文化为序分为四篇;“篇”下分“章”,共28章;“章”下分“节”,共183节。本词典具有立目精当、视域宽广、词条齐全、引文准确、出处详尽、结构新颖、排序合理、内容与时俱进等特点。附录还新增了“中华文化典籍博览”,参照《四库全书》的做法,力图用小的篇幅把中华文化经典的粗略轮廓勾画出来。
编写《莎士比亚大辞典》的宗旨,主要为了提供有关莎士比亚的知识,为教学、科研、表导演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也为广大的莎士比亚爱好者提供一份精神食粮,当然也为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全书分六章,即: 1.莎士比亚时代和生平。一部分包括那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科学、文学、戏剧、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勾画出整个时代的面貌;另一部分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家族、亲朋、经历、婚姻、生活、传说,以及与他有关的人和事,等。 2.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手稿、版本、编者、出版者、题材来源、人物角色、艺术风格、创作年表,以及作品真伪归属等问题。对每一部剧的介绍有这些内容,即版本、写作年代、题材来源、故事梗概、评论、舞台演出史和批评摘要。 3.莎士比亚研究和批评。内容有考
“四部要籍选刊·集部”之一种。以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本为底本影印。“楚辞”是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后经宋玉、东方朔等人参与并发扬光大,至西汉时刘向将历代楚辞作品裒辑成书,名为《楚辞》。楚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诗文研究者所重视。至南宋时洪兴祖对《楚辞》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作《楚辞补注》,排解了其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是迄今最重要的《楚辞》注本。汲古阁刻本《楚辞》即吸收了洪兴祖的注,刊印精美,差错较少,是古代《楚辞》刻本之殿军。
本套书为博库 。全套书应渠道方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使之 加赏心悦目,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 本套书以入选 “首届向全国 中华 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的《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为基础。全书选收唐诗名篇1100余篇,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分为四册, 加便于读者携带、阅读。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由国学大师傅璇琮领衔,与著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主编,1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该词典历经断续三十余个春秋,累计时间达十年之久,凝聚了前后四代人心血。 编写出版《比兴大词典》是一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工程,该词典收入词目1500余条,全书150余万字,词条涉及了诗、词、曲、赋、文等诸多领域。这是我国系统研究总结古典诗词比兴转义手法的大型工具书,传承了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全书收录了现代各种大型辞书中所没有的部分新词条,极大丰富了当代辞书的内涵,可有效地解决阅读古代诗文时遇到的语言问题。一般辞书对有些词目,只对其本义、引申义有诠释,而对比兴、象征、暗示义等到则不作介绍。以及列举大量可供品鉴的诗词语例,所以兼有词典、字典和类
本书是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唐诗宋词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共选取了唐诗1000余篇,宋词700余首。这些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本辞典邀请了2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彩赏析,以便提高广大读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鉴赏能力。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的历代部分作家小传都注明出处,以显示严谨求实的学风。这种无征不信、言必有据的作法,应是辞书编撰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高标准,尤其是在当前往往辗转抄袭、快速成书的不良风气下,更应大力提倡,以树立正气。本书各分卷作家条目的撰写都有其特点,而其征引材料的信实与广泛,则是共同的。以唐代而言,除了基本史书如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外,就我浏览所及,政书类有《册府元龟》、《唐会要》、《唐郎官石柱题名考》,金石及类书有《宝刻丛编》、《金石萃编》、《玉海》,史料笔记有《唐摭言》、《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目录类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书画类有《历代名画记》、《宣和书谱》。值得提出的是,作家生平事迹的记述还大量引述了民国时期以来及至近一二十年新编的出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株阆苑仙葩。自从曹雪芹大约在乾隆初年开始创作《红楼梦》以来①,到现在已经将近有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了,在这两个半世纪的《红楼梦》诞生和流传过程中,《红楼梦》经历了一个从被人们曲解到正确认识的曲折而坎坷的过程。它曾经被目为“淫书”、“谤书”,被列入禁书之列。但时间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美丑好坏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对《红楼梦》终于起了根本性的作用,现在已经举世公认《红楼梦》是一部世界性的杰构了。
本书供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大、中、小学教师和文学艺术工作者阅读元曲时查找典故的工具书。 凡属作品中引用或化用史实、故事、戏曲、神话、传说、典章名物,以及前代作品中有影响的诗、词、文佳句,均收作典目。 对每条典故的主释,包括三项内容: (1)出典,征引典故原文,指明出处。尽量引用较早的出处,并辩证前人之歧义。如史实或故事文字过长者,可用现代语概括,但在注明出处。所引籍应注明时代、作者;凡属著名典籍如《论语》、《文选》、《二十四史》、《世说新语》等的时代、作者则予省略。 (2)释义,概述出典原文要义,说明典故一般涵义。如属一典多义,解释时应逐一说明,但不分义项。 (3)例句,举出典故在元曲中的用例,结合作品逐例阐明该典具体用法和特定涵义,点出其修辞、谋篇作用。例句均注明作者
本辞典共收名句一万余条,所涉书籍自先秦至清末,重点在先秦诸子、儒家经典、前四史及历代著名作家的诗文集。本辞典可供古典文学工作者、大中学生、自觉者及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广大读者使用。既可从中查检、引用古人名句,也可供阅读欣赏。本辞典着重收集长久流传的名句,注意选录哲理强、表现生动、至今仍可资引用的警言佳句。所收句子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语言、艺术、教育、医卫、科技、自然等各方面内容。名句按句意分类编排,共分三十大类,大类下分若干小类,各小类中的句子,意义相近的排在一处,基本按书籍及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
《敦煌艺术大辞典》是由敦煌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担任主编的一部专科辞典。该辞典在我社1999年《敦煌大辞典》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内容主要依托百年敦煌学术的积累,以图文并茂的辞典形式对敦煌艺术作全面总结。全书收词2500条,内容包括石窟考古、各时代艺术·代表窟、彩塑、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瑞像图·菩萨画像、飞天画像·神道画像、供养画像、建筑画、生产生活画·山水画、图案、服饰、壁画技法、石窟保护、藏经洞遗画等20余个门类。
影印,线装,印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钤印本,一册,王序梅编,潘叔威手拓本,共收录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常用印七十二方。当时共拓十余部,分赠朋好,故此书至今流传甚稀。目前所知,公共图书馆中,仅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王序梅藏有一部,幷零叶若干。王鹏运(1850—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僧鹜、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举人,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光绪二十八年至扬州主讲仪董学堂,三十年六月卒于苏州。是晚清词坛影响的词人之一,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学的大辞典。
一、《唐宋词鉴赏大辞典(彩色版)》收录唐宋时期词人303位(无名氏计为一人)、词作999篇。 二、《唐宋词鉴赏大辞典(彩色版)》正文中词人之次序,依其生年之先后,生年不详者依其在世之先后,而无名氏殿于各时代之末。同一词人之作,主要以编年为序,酌情另依词牌稍作调整。 三、本书正文分为词人简介、词原文、注释、鉴赏、集评、链接、插图七个部分。 7.“词人简介”先介绍词人生平,次述其词风、存词及所据底本。 2.词作底本因人而异,有单行词集新校注本者便据依之,否则参照《全宋词》(中华书局7999年版)。 3.词中文字奥涩难解者,各随文出注,聊省读者前后翻检之劳。 4.每词各作一篇完整之鉴赏文字,然有其为组词未易分割者,则并于一处赏析。 5.诸词多为采择一二则前人品评文字,以供读者参考。
此书是一本真正中国的综合性音乐百科词典:它覆盖面广,集中外古今于一书,其内容包括中外音乐家、乐器、作品、理论和表演术语、音乐学、表演团体、教育机构、著名乐器制作公司和音乐出版社,共收词6600余条,该书无论是条目的取舍还是内容的写法,都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需要,与西方出版的音乐工具书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作为本由中国人编纂的百科性音乐词典,当然对中国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方便,也为有兴趣了解中国音乐全貌的外国人士提供了参考;在“地区音乐”部类,书中收入许多日本、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国家的音乐理论、音乐家、乐器和作品,在西方的工具书中,由于"欧洲中心"的传统观念,这些内容是很难找到的;在西方传统音乐部类,则力求适合中国读者的需要,深浅适度,繁简得当。
《桐城派大辞典》是一部知识性与学术性兼备的全面介绍桐城派文化的大型专科工具书。它以桐城派的产生、发展、壮大、消亡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人物、著作、理论、评论研究、文化遗存为主体内容,对桐城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内容翔实,资料权威。全书包括《人物编》《著作编》《理论编》《评论研究编》《文化遗存编》5编,17个部类。成书条目12527个,人物1209位,著作6797部,全书2186千字。
本书中一篇篇鉴赏文字均出自深有研究的学者、名家及行家之手。对诗文的作者与作品、内容和形式、价值与意义、色彩与意境、构思与手法、语言与修辞等,均作了极为深入的剖析,多角度多层面揭示诗文的丰厚内涵,推敲遣词造句的表现力、生命力,其中精到、精湛之笔屡见不鲜。尤其是对诗文创作的背景,有分歧的看法、形象的塑造、精辟的议论、多彩的语言,采用分析、比较、描摹、对照等诸多方法一一述说,不仅帮助读者弄清诗文的来龙去脉,品味意象、语言的精美,受熏陶感染,而且大大开拓读者的视野,培养探究的能力,增添文化底蕴。针对学生的阅读需要,该辞典还增添了“关键词”栏目,提纲挈领举其要,让读者一目了然。关键词尽管廖廖几个,但内容丰富,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到作品内容的要义,从意象的特征到作者的情怀,从写作的时代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