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基于北京地区鸟类并侧重其野外识别的工具书,收录了北京分布的20目71科416种鸟类。本书对每种鸟从形态结构和生态信息两方面进行精简的描述,包括北京地区涉及的亚种、色型等。照片的选取均为北京本地拍摄的鸟类生态照,包含雌雄、成幼、亚种、不同季节的羽色甚至多角度的照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北京的生境。为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本书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每种鸟在北京的常见程度、居留时间、出现地点和生境,以及体型大小与本书的参照对比,方便读者对各种鸟的体型大小有更直观的感受。此外还选取了100多种常见或辨识度较高的鸟类鸣声,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听取。
英国自然保护大奖 惠特利奖 获得者、澳大利亚野生生物艺术协会首任主席、野生生物艺术家、博物学家理查德 韦瑟利,中文作品重磅面世。本书由文津奖获奖图书译者、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朱磊倾情翻译,自由撰稿人、畅销书《鱼翅与花椒》译者何雨珈友情导读。 作为澳大利亚著名野生生物艺术家,理查德一生只出版过2本著作,《飞鸟奇缘》是他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自然笔记。在书中,理查德从童年开始,讲述了自己一生始于观鸟的自然奇旅。他成长于澳大利亚世代相传的农场,远赴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学习,却因对鸟类、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自学 成为野生生物艺术家。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将前往非洲感受驯鹰的魅力,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体验发现鸟类新种的艰辛和快乐,深入北美目睹墨西哥鸟类的美丽,经历和毒贩交手的惊险刺激,在南极
书中精心筛选了 35 个品种 174 种纯种猫,详细介绍了每种猫的原产地、祖先、起源时间、外貌特征、性格和饲养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品种统一使用中文学名,方便读者辨识、查找。 部分品种的猫咪,其幼猫与成年猫在外观上有较大的差异,书中对这些品种的幼猫外形也进行了细致的特征描述,并配上了幼猫和成年猫的对比图片,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参考。 书中收集了 166 种 人气宠物犬 ,详细介绍了每种犬的别名、寿命、主要用途、基本特征、性格特点、身高、体重、喂养常识、饮食护理等,以加深人们对犬类的认识,让人们既能了解犬类的基本常识,又能从中收获无限乐趣,相信读完此书的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这是一本科学专业又富有情怀的中国13种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 虎、豹、雪豹、云豹、云猫、欧亚猞猁、亚洲野猫、兔狲、金猫、丛林猫、豹猫、荒漠猫、渔猫,这是中国有分布的全部13种野生猫科动物。本书不仅整理了它们的物种科学信息、介绍了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还讲述了我们的研究和保护故事。 从发现、研究到保护,通过地图、手绘图、红外相机照片等素材,了解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真实生活;通过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讲解和研究及保护故事分享,认知猫科动物存在、生物多样性于我们人类是一件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 书中有跨页的生境手绘大图,更有扫码可看的中国猫科动物野外生活红外视频,可谓一本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物种全书。
本书是马敬能先生对其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全新修订版,根据 的中国鸟类名录以及分类体系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全书收录了1484种鸟类,每种都配以 的分布图,并且配有鸣声链接的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聆听每种鸟类的典型鸣唱或鸣叫,提高鸟类识别的准确率。除此之外,书中还补充了21种在 分布和可能有记录的鸟种绘图。和 版相比,修订版有7位新的鸟类画家加入,重新绘制了约500种鸟类。同时,为了方便读者使用,作者细心地在鸟类绘图部分对识别要点进行了标识,新增了彩图版目录,实用性比之前的版本有了 大的提高。此外,为了增加图书便携性,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图版,包括了鸟类绘图、分布图、鸣声二维码、基础体长数据等信息,可满足 大多数鸟种识别需要,而且仅360页;下册为文字版,包括了对物种特征、习性
水母、栉水母、被囊动物和管水母是散发着美丽光芒的神秘生物,拥有令人惊叹且各不相同的生命周期。这些简单而古老的生物出现在每一片海洋的每一个深度。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至少5亿年,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多器官生命形式。本书展现了丰富且令人赞叹的海洋摄影,并探索这些奇异生物的生活史、解剖结构和生态特性。各个章节按照不同的主题组织内容,一共囊括了50多个独立水母物种的档案,并附有精美的图片。这些物种的故事精彩、奇异、新鲜,让人深深认识到生活在全世界优选荒野中的这些漂浮生物是多么与众不同。
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 近距离、 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 好地保护地球。
《蛙类博物馆》是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完美结合的蛙类高级科普读物,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具代表性的600个蛙类物种及其相近似种。这些重要蛙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分布地从湿润的森林到干旱的荒漠,从寒冷的山顶到庭院、池塘。每种蛙类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晰辨识出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此外,每种蛙类均配有相应的黑白图片,并详细标注了尺寸。 全书共1800余幅插图,不但真实再现了各种蛙类的大小和形状多样性,而且也展现了它们美丽的艺术形态。 作者还在形态、色斑、体型、生境、生活史、相近物种以及濒危等级等方面探讨蛙类引人入胜的多样性。本书为蛙类的多样性与进化,以及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本书既可作为蛙类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
20处野生动物栖息地探秘清单 30余年野生动物摄影经历大公开 200余幅高清摄影作品 716种秘境中珍稀生物独家完全纪录=前所未见的野生动物探秘旅行指南,BBC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大师,毫无保留,分享环球旅行经验。
《呼噜哈啦小浣熊:我想要一个噩梦》由加布列拉·科塞尔曼所著,“从前有一只小浣熊莫莫。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住,还有他可爱的小弟弟霍霍。莫莫每天都要上学,玩游戏,当然,还有睡觉……莫莫很能睡,他要一直睡到有人把他从呼噜声中叫醒,睡到有人来向他寻求帮助……”
全世界有九千多种鸟类,建造了千奇百怪的巢。“巢”接承着“蛋”,“蛋”又发育成“鸟”,大自然的乐章就此展开!这本《鸟巢》通过精致的彩绘和趣味盎然的鸟类故事,向读者展现不同鸟类的筑巢行为和建筑工法,以及如何在野外采集和识别鸟巢。
中国全译插图本 跨越两个世纪的传世经典 献给所有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读者 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 《昆虫记》6-10卷内容介绍 卷六: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在第六卷中作者悉心研究了松毛虫、埋葬虫、白面螽斯、蝗虫等昆虫的生活习性,描述了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的美貌,并针对昆虫着色的议题展开讨论……语言优美,妙趣横生,宛如一曲奏响在美丽田野中的昆虫之歌。 当人类从平庸凡俗中突显出一些本能,并且达到*状态时,就被赞为天才。 ——法布尔《昆虫记(卷六)》 卷七:蓑蛾的保护层 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用自己客观、独特的眼光描述了象虫、叶甲、步甲、石蛾和蓑蛾等
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多的动物类群,但人们对昆虫神秘的生活却知之甚少。本书通过100个实地观察拍摄、记录下的昆虫生活的精彩瞬间,让广大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发现更多昆虫私密生活的冲动。本书适合生物专业师生、广大自然爱好者、生态摄影爱好者阅读参考。
随着物种的诞生与消亡,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然而,在 近的数百年间,大约有260种脊椎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灭 。本书旨在通过69幅已经灭 的动物肖像敲响第六次大灭 的警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若干小故事,配以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珍贵藏品的高清照片,意在告知人们,灭 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迫在眉睫。
《中国螳螂》是中国本关于螳螂的图鉴性质的专著。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螳螂生物学与中国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述;第三部分,螳螂的饲养与观赏。几乎涵盖了所有见于记载的分布于中国的螳螂属,共计四十五属一百余类,提供了大部分种类的雌雄性标本、卵鞘、若虫和成虫的近千幅生态照片,以及每个种类的体长数据、模式产地、分布范围、海拔信息、喜好的植被类型等生物学、物候学、行为学的各类记录和数据,从历史文化、螳螂习性、种类介绍、饲养繁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在昆虫知识科普、另类宠物文化和微距摄影方面,都有不俗表现,被称为“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关螳螂的研究开始以来,最为美丽的一本关于螳螂的书籍”。
夜里,亚历山德拉·莫顿时而在梦中听到虎鲸的呼唤。那声音就像林中的风,从远方愈发强烈地传来,最终响彻耳畔……那是独特而美妙的鲸的语言,那一串串潺潺流水股的泛音是如此,仿佛诉说着什么……鲸的声音通常不会从水中传人空气。风平浪静的时候,约翰斯通海峡安静得可以听到数千米以外渡鸦的叫声。可如果少了水听器,就根本听不到海底的鲸鱼家族的交响乐了。对我们来说,海底世界黑暗而且深不可测。可对鲸而言,它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瞬间完成对海底世界的三维细节描述。视觉无法穿过多数物体的表面,而声音却可以。回声定位就像你的双手在黑暗中抚过爱人的脸颊,尽管看不清他的面庞,但你的触觉却能弥补这一缺憾……
《群鸟嘤嘤:法国皇家植物园鸟类图鉴》是基于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皇家植物园收藏鸟类标本的博物学巨制,由博物学家布封主持,鸟类学家、雕刻家弗朗索瓦-尼古拉·马蒂内绘制、雕刻。该项目得到了法国科学界许多学者的大力协助,如路易斯-让-玛丽·道本顿、 ·盖诺·德·蒙贝尔拉德等。 原版书首版于1765年,由巴黎出版商庞库克作为布封《自然史》鸟类卷的插画汇编,分十册陆续出版。全套共有1008幅图,包含973幅鸟类画、35幅其他动物画(28幅昆虫、4幅珊瑚和3幅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其中有些鸟类(大海雀、旅鸽等)已灭 ,我们可以通过两位大师的眼睛去了解这些已经不存在于世的生命。 这些鸟类画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有24幅图。在当时,制作写实的彩色鸟类插图十分少见且制作困难,然而,这些鸟类画设计干练,色彩鲜艳,充满活力
动物世界的黎明采用大量手化石材料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复原因,“触摸”那个远离我们而去的远古动物世界。书中许多化石为首次披露。这些关于动物世界黎明的化石不仅牵动了一个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当含博大的生命世界,而且它们本身展现了一幅关于生命演化的巨幅历史画卷。在长达5000万年中,动物世界的黎明先后经历了瓮安大辐射、伊迪卡拉大辐射、梅树村大辐射和帽天山大辐射。以上4次连续发生的辐射事件构成了一个奇特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点断辐射”,它与以后5亿多年以“点断平衡”为主导的演化过程不同。 发生在5亿多年前壮阔而神奇的生命世界在寒武纪突然的崛起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一事件困惑了达尔文和达尔文以来一个多世纪,在当今仍是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本书首次系统展现了来自5.8亿年前中国贵州瓮安动物群胚胎、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