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约翰 冯 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 1957)是20世纪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为 计算机之父 和 博弈论之父 。 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 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模糊逻辑和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系统;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研究途径、分支领域和发展概况等;常用的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基于图搜索的问题求解技术;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搜索;常用的知识表示及其推理技术;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建造方法;Agent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智能化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本书取材新颖,内容简明,注重基础,面向应用,理例结合,易教易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自动化、信息、计算科学、管理、控制及系统工程等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师生和相关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自学或参考。
机器人DIY项目是具有原创性、特色鲜明的青少 年科技活动项目。这个项目具有以下特点:①制作材 料可以到市场自行采购,费用低廉;②学生自行焊接 、组装机器人,然后编程和调试;③传感器件丰富、 科技含量高,具有比较强大的机器人功能。 邓汉盘所著的《智能机器人DIY制作》为机器人 DIY项目配套教材,主要包含基础篇、制作篇、实践 篇三部分。基础篇即**章,阐述了开展机器人DIY活 动的意义;制作篇包括了第2~5章内容;第6、7章为 实践篇;附录部分提供了机器人器材介绍、机器人 DIY赛事活动介绍及Robobasic语言语法介绍等资料。 本书可以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校内课外科技活动教材或教师指导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过去、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机器人设计与DIY,仿人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机械手,服务和玩具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网络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机器人传感器、驱动器和控制器,机器人竞赛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等内容。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本书可作为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用书、选修课程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在机械制造、化工生产、核电维修、军事战斗、医疗手术、科学考察、办公事务、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行业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加机器人竞赛的参考书,并且很适合广大机器人爱好者阅读。
目标运动分析(TMA-Target Motion Analysis)是一个得到了广泛研究的领域。在被动测量的情况下,仅仅利用目标的方位信息,估计目标运动参数的过程,称为纯方位目标运动分析(BTMA-Beamgs-only TMA)。它的应用价值在于:观察者可以在隐蔽的状态下,实现对战场态势的评估,完成对目标的定位,从而能秘密地完成行动策划和实施对目标的突然打击。建立目标定位的参数估计算法、评价和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目标参数可求解的条件,这些问题一直是这一领域所关注的。由于系统本质上的非线性并受到运用领域中观测条件的限制,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还远远偏离理想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BTMA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注意,被视为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书将BTMA划分成静止单观测站、运动单观测站和多观测站的BTMA问题,开展算法构建、算法性能分析和系统可观测性的研究
本书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向读者传授竞赛机器人的制作技术,在介绍多种竞赛机器人的功能及其国内外赛事和竞赛机器人的控制器技术、软件开发平台使用方法、整体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软件模块的编程方法、机器人走迷宫的数学算法以及迷宫场地制作之后,针对竞赛机器人给出了9个技术实验,这些实验都可以基于作者开发的竞赛机器人平台实际运行。附录部分给出了机器人迷宫比赛的规则,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生、中专学生和中学师生的机器人实验教学参考书,也适宜从事计算机、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数字娱乐的科技人员阅读。
本书为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式教材。内容包括:照明室内配线,常用照明灯安装与调试,小型量电、配电装置安装与调试,简单照明线路设计,室内照明系统安装与调试。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可供中等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培训教材。
这是一本专为人工智能技术爱好者及职场人士量身打造的DeepSeek操作教程,旨在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与实操步骤讲解,帮助读者全面掌握DeepSeek的多项核心功能及其在办公自动化、设计创作、新媒体运营等
自主仿生机器鱼是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会水中专项自主视觉组竞赛项目所指定的标准竞赛机器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主仿生机器鱼的仿生学原理、机械结构、硬件系统、运动控制与优化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参加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会水中专项运动全局视觉组竞赛项目的所有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也适合机器人爱好者参考学习。
本书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维荐教材。本书详细介绍了数控原理与系统的基础知识,数控加工程序的输入与数据处理,常用的插补方法,CNC装置的硬件、软件的结构及典型数据控系统的组成、步进驱动装置,交直流伺服驱动装置基本原理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常用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中的PLC,典型数控系统的硬件连接等。本书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数控系统及各组成部分应用的实例,做到内容浅显、易懂、实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 本书主要作炕职院校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制定的《GSI通用规范》(第八版),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GB/T 18283-2000《店内条码》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代替GB/T 18283-2000。 本标准与GB/T 1828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商品条码店内条码》。 ——将原标准的范围由“本标准规定了店内条码的编码、符号表示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商店闭环系统中对商品变量消费单元的条码标识。”改为“本标准规定了店内条码的编码、条码表示、符号质量评价和条码符号的放置。本标准适用于商店自行加工店内销售的商品和变量零售商品的条码标识。” ——只给出了本标准引用的标准的编号及名称,并将原引用标准GB/T 16830-1997《储运单元条码》改为GB/T 14257《商品条码符号位置》。 ——将原标准店内条码的定义由“商店闭环系统中标识商品变量消费
本书主要针对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了十个实训单元,主要讲述数控车床、铣床和线切割机床加工中心的编程知识和操作方法,并分别讲述了西门子的802S系统,发那科的O-MD系统和发格的 8055M系统,具有典型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涉及有关数控设备选用、验收、安装调
本书主要对工艺类专业所涉及的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的实施工具、过程控制系统的操作等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本书在前一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删,删除了目前使用较小的“DDZ-Ⅲ型力矩平衡式压力变送器”,增加了“智能差压变送器”及“HART375智能终端”的内容。用应用较为广泛的C3000数字过程控制器代替了PMK可编程序调节器。并将DCS、PLC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符合企业应用实际。 本书为了符合人们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以一张控制流程图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识图方法,之后阐述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自动联锁报警等过程控制系统,然后分三章介绍了变量检测及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工具,后是控制系统的应用——典型过程单元的控制方案及控制系统的操作。本书将实验与实训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3章。*部分是测试技术,由信号分析基础和检测技术理论基础两章组成。第二部分是传感器及其应用,从第3章到第12章,在介绍传感器的一般原理和动静态特性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转换电路、信号调理或信号处理方式、传感器的应用等;各章节按传感器的物理原理划分,包括电参量式(电阻、电感、电容)、压电式、磁电式、光电式、热电式、半导体和智能传感器等。超声波和红外传感器同属波的传播类传感器,与光电式传感器纳入同一章讲解。传感器的智能化和微型化是近年来传感器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之~,各种智能化、微型化的传感器种类繁多,难以概括地叙述和综合,本书主要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方式。第三部分只有一章,给出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一些实例,介绍基于光电原理测量的温度和热释电传感器及
本书主要介绍了检测技术的一般概念、测量方法、误差分析,以及在工业、科研、生产、生活等领域中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书中大量列举了家用电器中的传感器应用(贴近生活),还集中列举了检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实例;在取材上,注意理论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应用实例贯穿于各章节,以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了增强实践性,在每个任务中都设有典型传感器的实训,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本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遵循“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的基本教学思路,实现完整、系统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本书主要阐述网络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经典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网络通信与控制网络基础、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问题、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稳定性分析、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具有*区间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控制、离散时间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附录提供了基于TrueTime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程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