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本书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 (1912—1949 年 ) 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 27 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此外,还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建筑师职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民国条件下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况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制度间的碰撞下,建筑师如何将主观能动性和被动适应性结合起来应对时代条件和要求,以期对同样面临转型的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有所启迪。作为时代精英,这些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本书分为绪论、设计简史、图解的形成、选择合适的技术、外观、外部空间、后记几个章节,引入类型学的概念,从平面、结构、立面、转角、街道等诸多方面讨论它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讲解十分细致。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是对形式创造的初步尝试,也是设计中的难题。本书旨在通过若干个 路标 ,引导年轻设计师轻松踏上可能崎岖不平的设计行之路。本书也试图提供一些公认的准则和正统的设计理念,给建筑师提供一个看待事物 的方法框架。
《城市笔记》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阅读城市的文化随笔,也是他对中国城市保护、城市规划进行持续研究后的感悟。作者在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来阐述城市规划设计和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这对于了解历史城市的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保护的重要性很有帮助。书中有不少敏锐的思考,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作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案头参考。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浅显意明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生动是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结构特点及材料的选用。本书对于研究民居、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理论、历史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使用。
本书为韩国国宝级建筑师承孝相的最新出版作品。本书以作者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为背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其与土地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形成作者的建筑方法论,分享给广大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关注建筑的广大读者。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6篇文章向读者阐述 地文 概念的由来及其指向。第二部分收录作者以 地文 为主题的7个作品,它们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但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设计的敬畏以及对人们生活及未来的反思和憧憬。本书作为承孝相先生的代表出版作品之一,行文流畅,用语简练,对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同时附以丰富的照片和图纸,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荆楚历史建筑掠影》按不同历史阶段,收录荆楚地区部分较有代表性与研究价值、且实物与资料保存较完好的建筑物实体,以照片、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其所处方位、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建筑构造风格特色、相关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梳理、描述和介绍,力图在构思上清晰新颖,在行文上简明扼要,在构图上合理准确,以展现荆楚建筑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更好地继承、普及和弘扬荆楚文化的灵魂和神韵。本书适合广大建筑、文化、艺术、民俗、旅游专业的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学习使用,也适合对荆楚建筑和荆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建筑史》是 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进行分期阐述,并逐一分析每一个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列出每个建筑的形制以及传承关系,内容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中国古代建筑典型。 《中国建筑史》是shou部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民族建筑史,它让此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有规律可循!它成书于1944年,当时没有出版条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若干油印本,以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授课使用。此次出版,以油印本为底本,全新修订,增补51幅珍贵手绘建筑图稿、38张建筑高清摄影图!
这本小书与人们通常看到的建筑书不太一样,对建筑家藤森昭信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身兼建筑史家和建筑家的藤森昭信,看待建筑的角度非常独特。藤森昭信认为西方建筑对日本建筑的文脉具有的破坏作用,其中是现代主义破坏性最强,深及建筑与人类的关系。 而藤森昭信在这本小书里试图追寻人类发展的线索,重新梳理建筑发展的脉络,将重新解体的文化碎片重新捡起,与破坏之后完全做别的东西的现代主义相比较,破坏之后再重新组合建立的就是藤森流。
作为人类建筑史中的经典,本书收录的400座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构成了横贯5000年人类文明史的宏大叙事。从远古的金字塔,到当代的摩天大厦,在这些人类为自己所构筑的空间中,几乎承载了每一个时代的信仰、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建筑,这400座迄今屹立的作品,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默默展现着漫长岁月中一切宝贵的文明精华,足以启动你无限的想象。详实精练的资讯和赏析文字,从不同侧面生动讲述了人类与建筑历史中曾经上演过的沧桑巨变,曾经风涌过的思潮,曾经流行过的艺术样式……其中每一座建筑,都蕴涵着令人感动的艺术与生活真谛。
巨大的尺度,突出的形象,在立面占很大比重的屋顶,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 气派宏伟,恢阔舒展,造型浑厚,轮廊参差,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隋唐风格。隋唐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 规格方整的城市,生动活泼的街市面貌,大量出现的私家和皇家园林,臻于成熟的造园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明清风格,盛清建筑继承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情调。 雍容而大度,严谨而典丽,自由而委婉,亲切而宜人……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神。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世界城市建筑简史》以史前城市为起点,以现代城市文明为终点,包括史前城市、中东城市、远东城市、欧洲城市、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自由资本主义后的城市和现代城市,讲述整个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及相关历史故事,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进行全面诠注,特别对世界名城如罗马、雅典、耶路撒冷、科隆、开罗、君士坦丁堡、伦敦、巴黎、佛罗伦萨及中国开封、苏州、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着详细描述,勾勒出世界城市发展演变及人类发展的历史基本面貌,使读者明晰世界城市建筑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历史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倍受瞩目。“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课程作为城市规划方向的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保护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演进、保护规划的编制、遗产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中国现当代——尤其是 20 世纪末期到 21 世纪——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普及和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书以“史话”体裁,概括而形象地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流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为进一步了解和发扬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在继承传统与探索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多得的引导作用。
文物建筑保护理论虽然生成于欧洲,但是有根本的普遍意义,因为它是科学。但是,科学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并不排斥特殊性,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建筑有它的特殊性,欧洲各国建筑也有它们的特殊性。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有我们的特殊困难,欧洲的也有。特殊性并非中国建筑所独有,不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会变成僵硬的教条主义者,给工作带来损失,但过于强调特殊性而理论的普遍原则,我们会失去方向,失去基本的是非标准,那损失就太大了。 在这本书里反复强调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基础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作者经过20年的田野工作,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我们这个民族,整体上说,自古以来就少一点科学精神和历史责任心而有太多的功利主义,自古以来就不习惯进行理论的思考而满足于实用主义,这是我们在许多方面落
本书的编写,正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紫禁城的来龙去脉,紫禁城内的宫廷轶事,从而让读者更加全面、更加正确地了解故宫、理解故宫、接近历史、走进历史。书中写了宫殿衙署,一砖一瓦皆有来历;写了宫规礼制,尽述深宫大院中的规矩方圆;既涉及后妃宫女等女人的世界,也涵盖了无论是曾经显赫一时的还是卑微一世的男人们;写了帝王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琐事,还写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宫中秘闻;写了皇帝后妃的养生起居,还写了帝王之家的吃喝玩乐……就这样,本书带你走进这座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皇宫大院,将你长期以来关于它的诸多困惑一一解答。
《瑜伽基础课》为印度瑜伽之父——室利·阿罗频多的代表作,书中不仅介绍了瑜伽的基本知识,能够让人较快地了解印度瑜伽修行的梗概,更能切身体会到这位瑜伽大师的学思历程,体会作者一生练习与教学的心得。 《瑜伽基础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瑜伽的原理以及修行方法,无论你是瑜伽的门外汉,还是已有瑜伽基础,想再深一层地探索这门整体学问,这本书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瑜伽基础课》是室利·阿罗频多一生练习与教授瑜伽经验的总结,代表了瑜伽修行中较高层次的内核和思想,是瑜伽运动中的精华总结。